|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35页 |
| ·研究背景 | 第8-21页 |
| ·快速城市化引起的日益严峻的北京城市热环境亟待改善 | 第8-16页 |
| ·发挥北京绿隔的生态环境效益为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了重要途径 | 第16-20页 |
| ·科技进步为制定面向地表热环境效应改善的北京绿隔规划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 第20-21页 |
| ·城市绿地热环境效应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1-28页 |
| ·城市热环境的热红外遥感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城市绿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规律研究 | 第24-27页 |
| ·城市绿地热环境效应研究的问题与趋势 | 第27-28页 |
| ·科学问题与研究边界 | 第28-33页 |
|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 ·研究边界 | 第29-30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0-3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33-35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遥感数据源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制定 | 第35-60页 |
| ·热红外遥感定量反演地表热环境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进展 | 第35-40页 |
|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监测北京城市热环境的不足 | 第35-36页 |
| ·热红外遥感在城市地表热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 ·地表热环境遥感监测的主要方法比选 | 第37-40页 |
| ·遥感数据的选择 | 第40-48页 |
| ·典型遥感数据的年份要求:与北京绿隔的发展阶段相吻合 | 第40-42页 |
| ·遥感数据源的筛选:气象条件、分辨率、时相和影像质量 | 第42-47页 |
| ·所选遥感数据的基本信息与气象条件 | 第47-48页 |
| ·地表温度反演方法 | 第48-57页 |
| ·地表温度反演的主要方法比选 | 第48-54页 |
| ·地表温度反演步骤 | 第54-55页 |
| ·地表城市热岛的表征方法比选 | 第55-57页 |
|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提取绿地 | 第57-58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58-60页 |
| ·涉及的其他研究方法 | 第58页 |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58-60页 |
| 第3章 北京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60-87页 |
| ·北京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演变(1992-2008) | 第60-67页 |
| ·地表城市热岛强度的计算:距平法 | 第60-65页 |
| ·北京地表城市热岛强度时空演变特征(1992-2008) | 第65-67页 |
| ·北京城市地表热环境空间特征的现状分析 | 第67-74页 |
| ·城市地表热环境的现状空间分布特征 | 第67-70页 |
| ·地表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下垫面的关系:距平剖线分析 | 第70-74页 |
| ·北京城市地表热环境监测的结果验证与比对 | 第74-79页 |
| ·实测气象观测数据对结果的验证 | 第74-76页 |
| ·多遥感数据源相关研究成果的比对 | 第76-79页 |
| ·北京城市地表热环境形成与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途径 | 第79-87页 |
| ·城市热岛产生的能量基础 | 第79-80页 |
| ·城市化快速发展是北京城市地表热环境演变的主要动力 | 第80-85页 |
| ·不同下垫面性质的差异是地表城市热岛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85页 |
| ·改善城市地表热环境的主要途径 | 第85-87页 |
| 第4章 北京绿隔改善城市地表热环境的规律分析 | 第87-135页 |
| ·北京绿隔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对地表热环境的影响 | 第87-100页 |
| ·基于遥感影像的北京绿隔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 第87-95页 |
| ·基于统计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绿隔绿地景观格局演变验证 | 第95-97页 |
| ·北京绿隔绿地景观格局演变对同期城市地表热环境的影响 | 第97-100页 |
| ·基于遥感的绿地斑块改善地表热环境定量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0-108页 |
| ·描述绿隔内绿地斑块空间特征的指标选择 | 第100-10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01-102页 |
| ·绿地斑块影响外部地表热环境定量研究方法的探讨与改进 | 第102-108页 |
| ·绿隔内绿地斑块植被覆盖程度与地表热环境效应的关系 | 第108-113页 |
| ·NDVI 与绿地斑块内部平均地表温度的关系 | 第108-109页 |
| ·NDVI 与绿地斑块内部最低地表温度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 ·NDVI 与绿地斑块对外降温影响范围的关系 | 第110-112页 |
| ·NDVI 与绿地斑块对外降温幅度的关系 | 第112-113页 |
| ·绿隔内绿地斑块的空间特征与地表热环境效应的关系 | 第113-135页 |
| ·绿地斑块空间特征与其内部平均地表温度的关系 | 第113-121页 |
| ·绿地斑块空间特征与其内部最低地表温度的关系 | 第121-128页 |
| ·绿地斑块空间特征与其对外降温影响范围的关系 | 第128-131页 |
| ·绿地斑块空间特征与其对外降温幅度的关系 | 第131-135页 |
| 第5章 面向地表热环境效应改善的北京绿隔规划策略 | 第135-153页 |
| ·北京绿隔改善地表热环境效应的规律总结 | 第135-141页 |
| ·北京绿隔改善地表热环境效应的基本规律 | 第135-138页 |
| ·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对规律的佐证和支持 | 第138-141页 |
| ·面向地表热环境效应改善的北京绿隔规划策略 | 第141-147页 |
| ·原则:不同尺度,分类指导 | 第141-142页 |
| ·方法:提高绿化质量,调整空间布局 | 第142-144页 |
| ·实施:分类空间引导策略 | 第144-147页 |
| ·对规划策略的验证: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 第147-153页 |
|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概况 | 第147-148页 |
|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景观格局与地表热环境的演变:基于 RS 和 GIS 的分析 | 第148-151页 |
|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景观格局与地表热环境的演变:其他研究成果 的比对 | 第151-15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58页 |
| ·论文的主要线索和切入点 | 第153-154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面向地表热环境效应改善的北京绿隔规划策略 | 第154-156页 |
| ·基础状况:北京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和改善途径 | 第154-155页 |
| ·基本规律:北京绿隔改善地表热环境效应的规律 | 第155页 |
| ·具体操作:面向地表热环境效应改善的北京绿隔规划策略 | 第155-156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6页 |
|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56-1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8-168页 |
| 致谢 | 第168-170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