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关于移民的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和总体设计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资料来源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流动人口概述 | 第15-22页 |
·流动人口的概念 | 第15-17页 |
·与流动人口相关的概念 | 第15-17页 |
·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流动人口产生的动因 | 第17-22页 |
·政策和制度因素 | 第17-18页 |
·经济动因 | 第18-22页 |
第三章 北京市流动人口现状 | 第22-34页 |
·数量现状 | 第23-25页 |
·自然构成特征 | 第25-27页 |
·性别构成特征 | 第25-26页 |
·年龄构成特征 | 第26-27页 |
·社会构成特征 | 第27-30页 |
·受教育程度特征 | 第27-28页 |
·来京原因及滞留时间 | 第28-29页 |
·职业构成特征 | 第29-30页 |
·地域特征 | 第30-34页 |
·来源地构成特征 | 第30-31页 |
·暂住地特征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4-44页 |
·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 | 第34-42页 |
·数量的空间分布 | 第35-36页 |
·的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 第37-38页 |
·分布重心 | 第38-39页 |
·流动人口潜力 | 第39-40页 |
·居住区及从业类型的聚居性 | 第40-42页 |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典型区县调查分析——以朝阳区为例 | 第44-58页 |
·朝阳区概况 | 第44-45页 |
·朝阳区流动人口特征分析 | 第45-58页 |
·影响特征 | 第45-46页 |
·数量的空间特征 | 第46-47页 |
·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 | 第47-48页 |
·流动人口比例 | 第48-49页 |
·性别特征 | 第49-50页 |
·年龄特征 | 第50-51页 |
·受教育程度 | 第51-52页 |
·职业特征 | 第52-54页 |
·来源地特征 | 第54页 |
·暂住地特征 | 第54-58页 |
第六章 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与公共设施资源空间配置关系的探讨 | 第58-78页 |
·流动人口分布与公共交通设施布局 | 第58-63页 |
·公共交通的资源量和空间分布 | 第59-60页 |
·常住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空间分布 | 第60-62页 |
·公共交通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页 |
·流动人口分布与医疗资源布局 | 第63-72页 |
·医疗资源现状 | 第63-66页 |
·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 第66-69页 |
·医疗资源与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 | 第69-72页 |
·流动人口分布与教育资源布局 | 第72-78页 |
·北京市教育资源现状 | 第73-74页 |
·北京市教育资源与人口分布特点 | 第74-77页 |
·基于实地调研的流动人口对教育资源的使用状况 | 第77-7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4页 |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北京市流动人口属性特征的相关结论 | 第78-79页 |
·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结论 | 第79页 |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三种公共设施资源配置关系的相关结论 | 第79页 |
·建议 | 第79-84页 |
·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人口规模范畴 | 第80页 |
·通过加强管理和政策引导调控流动人口规模 | 第80-81页 |
·通过调整城市布局引导流动人口分布 | 第81-82页 |
·流动人口利用公共设施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 第82-83页 |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