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演变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2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21-3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 ·研究目的和思路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4-29页 |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 第2章 企业演变理论综述 | 第30-66页 |
| ·对企业性质的研究 | 第32-42页 |
| ·关于企业的本质 | 第32-38页 |
| ·关于企业的边界 | 第38-42页 |
| ·对企业起源的研究 | 第42-47页 |
| ·分工和市场的存在 | 第45-46页 |
| ·人的获利动机和交换倾向 | 第46-47页 |
| ·节约交易成本的需要 | 第47页 |
| ·对企业演变动力机制的研究 | 第47-52页 |
| ·环境与企业的相互作用 | 第47-49页 |
| ·企业生产技术与制度安排的相互作用 | 第49-52页 |
| ·对企业演变环境的研究 | 第52-60页 |
| ·生产力环境 | 第52-56页 |
| ·制度环境 | 第56-58页 |
| ·市场环境 | 第58-60页 |
| ·对企业演变内容的研究 | 第60-66页 |
| ·关于企业演变的轨迹 | 第60-62页 |
| ·关于生产技术的演变 | 第62-63页 |
| ·关于制度安排的演变 | 第63-66页 |
| 第3章 企业发展演变模型的构建 | 第66-117页 |
| ·构建模型的知识准备 | 第66-91页 |
| ·对企业内涵的认识 | 第66-69页 |
| ·企业的形态 | 第69-78页 |
| ·企业演变模型的三个主要变量 | 第78-91页 |
| ·企业演变模型的主要内容 | 第91-117页 |
| ·演变模型的基本构造关系 | 第91-97页 |
| ·企业演变的规律 | 第97-117页 |
| 第4章 古典企业演变分析 | 第117-149页 |
| ·古典企业的环境研究 | 第117-130页 |
| ·市场环境 | 第118-121页 |
| ·制度环境 | 第121-129页 |
| ·技术条件 | 第129-130页 |
| ·古典企业演变的过程分析 | 第130-140页 |
| ·古典工商企业的发展状况 | 第130-133页 |
| ·古典企业演变的主要类型 | 第133-140页 |
| ·古典企业形态的主要特征 | 第140-149页 |
| ·技术形态 | 第140页 |
| ·制度形态 | 第140-149页 |
| 第5章 近代企业演变分析 | 第149-179页 |
| ·近代企业的环境研究 | 第149-160页 |
| ·市场的扩张 | 第149-153页 |
| ·技术积累和工业革命 | 第153-154页 |
| ·制度环境 | 第154-160页 |
| ·近代企业演变的过程分析 | 第160-169页 |
| ·包买商企业的衰落 | 第160-161页 |
| ·集中的手工工场 | 第161-163页 |
| ·工厂制度 | 第163-166页 |
| ·近代公司 | 第166-168页 |
| ·中国近代企业 | 第168-169页 |
| ·近代企业的主要特征 | 第169-179页 |
| ·近代企业的技术形态 | 第170-173页 |
| ·近代企业的制度形态 | 第173-179页 |
| 第6章 现代企业演变分析 | 第179-227页 |
| ·现代性与现代企业 | 第179-181页 |
| ·现代性 | 第179页 |
| ·现代企业的一般特征 | 第179-181页 |
| ·现代企业演变的环境研究 | 第181-196页 |
| ·市场需求急剧增长 | 第182-184页 |
| ·生产进入电气化、自动化 | 第184-186页 |
| ·制度性变革与交易成本的降低 | 第186-196页 |
| ·现代企业演变的过程分析 | 第196-211页 |
| ·第一批现代企业的出现 | 第197-198页 |
| ·企业的扩张和合并 | 第198-203页 |
| ·对生产、分配和管理进行投资 | 第203-206页 |
| ·大型多单位企业的形成 | 第206-208页 |
| ·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 第208-211页 |
| ·中国的现代企业 | 第211页 |
| ·现代企业形态的主要特征 | 第211-227页 |
| ·现代企业的技术形态 | 第212-214页 |
| ·现代企业的制度形态 | 第214-227页 |
| 第7章 后现代企业分析 | 第227-270页 |
| ·什么是后现代企业 | 第228-235页 |
| ·对现代企业的再认识 | 第229-231页 |
| ·后现代企业的形成和发展 | 第231-233页 |
| ·关于后现代企业的理论研究 | 第233-235页 |
| ·后现代企业的背景分析 | 第235-246页 |
| ·市场背景 | 第235-237页 |
| ·技术背景 | 第237-241页 |
| ·制度背景 | 第241-246页 |
| ·后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 | 第246-270页 |
| ·后现代企业与现代企业的主要差别 | 第246-248页 |
| ·后现代企业的技术形态 | 第248-253页 |
| ·后现代企业的制度形态 | 第253-270页 |
| 第8章 企业演变模型的案例应用 | 第270-285页 |
| ·杜兰特的早期创业 | 第271-273页 |
| ·杜兰特—多特马车公司的诞生 | 第271-272页 |
| ·杜兰特—多特马车公司的扩张 | 第272页 |
| ·从马车到汽车的转型:别克汽车公司 | 第272-273页 |
| ·杜兰特时代的通用汽车公司 | 第273-277页 |
| ·杜兰特创立上市公司——通用汽车公司 | 第273-274页 |
| ·尝试建立总体控制的五年努力 | 第274-275页 |
| ·杜兰特重返通用汽车公司 | 第275-277页 |
| ·斯隆模式下的通用汽车公司 | 第277-280页 |
| ·步入“恐龙”时代的通用汽车公司 | 第280-285页 |
| 第9章 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 | 第285-307页 |
| ·正确认识企业的外部环境 | 第285-288页 |
| ·市场环境 | 第286页 |
| ·生产力环境 | 第286-287页 |
| ·制度环境 | 第287-288页 |
| ·正确认识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危机 | 第288-296页 |
| ·一次创业 | 第290-291页 |
| ·二次创业 | 第291-293页 |
| ·三次创业 | 第293-296页 |
| ·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 第296-304页 |
| ·启示之一:合理确定企业的产权边界 | 第296-297页 |
| ·启示之二:建立企业间功能耦合关系 | 第297-300页 |
| ·启示之三:不断进行企业管理变革 | 第300-303页 |
| ·启示之四:家族经营者社会化 | 第303-304页 |
| ·发掘传统工艺,重振家庭工业 | 第304-3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7-315页 |
| 致谢 | 第315-3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