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4页 |
| 命题(thesis)的缘起及其意义 | 第9-11页 |
| 阅读历史的方法与切入问题的角度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君主立宪思想的近代渊源 | 第14-26页 |
| 从内部回应西方 | 第14-16页 |
| 康有为的贡献 | 第16-19页 |
| 民本思想与天道之"公" | 第19-22页 |
| 共同体秩序 | 第22-24页 |
| "开言路"的大课题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清末"议院"话语考论 | 第26-45页 |
| 作为方法的"中国经验" | 第27-31页 |
| 传统的立场:"通达民情" | 第31-33页 |
| 衙门与"爱汉者" | 第33-35页 |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意义 | 第35-39页 |
| 民本与议院 | 第39-43页 |
| 《灜环志略》的典型意义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君宪诸问题:以严复《政治讲义》为中心的分析 | 第45-55页 |
| 《政治讲义》的前提 | 第46-47页 |
| 量化的"自由" | 第47-49页 |
| 宪法与议院 | 第49-51页 |
| 关于宪法的其他问题 | 第51-54页 |
| 地方自治与《郡县论》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清末君主立宪话语的生成背景 | 第55-72页 |
|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形成 | 第56-57页 |
| 法制变革的重要背景:废科举 | 第57-60页 |
| 立宪舆论与五大臣 | 第60-66页 |
| 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 | 第66-69页 |
| 立宪派关于筹备期的论争 | 第69-72页 |
| 第五章 从"中国"出发理解宪法 | 第72-83页 |
| 国体问题 | 第72-74页 |
| 中央与地方 | 第74-75页 |
| 梁启超:"理想过高"的宪法 | 第75-81页 |
| 革命派的宪法 | 第81-83页 |
| 第六章 皇权与宪法 | 第83-95页 |
| 天下与国家 | 第83-85页 |
| 下之自谋,不若上为之谋也 | 第85-89页 |
| "宪法大纲"与君主制 | 第89-92页 |
| 宪法的中国之道 | 第92-95页 |
| 结语:一个历史的断片 | 第95-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