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证据契约论--以“场域理论”为视角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导论第16-38页
 一、破题:"场域"中的刑事证据第16-32页
  (一) "场域理论"第16-19页
  (二) "刑事证据场域"界说第19-22页
  (三) "刑事证据场域"的构造第22-26页
  (四) "刑事证据场域"范畴的理论价值第26-32页
 二、选题缘起第32-34页
 三、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34-35页
 四、理论渊源第35-38页
  (一)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契约法律观第35-36页
  (二)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第36-37页
  (三) 协商民主理论第37-38页
上篇:刑事证据契约原理论第38-134页
 第一章 刑事证据契约的基本范畴第38-73页
  一、契约理论概要第38-60页
   (一) 契约的语义分析第38-45页
   (二) 契约的概念谱系第45-54页
   (三) 典型的契约要素第54-55页
   (四) 契约精神第55-60页
  二、刑事证据契约的概念及性质第60-63页
   (一) 刑事证据契约的概念第60-61页
   (二) 刑事证据契约的性质第61-63页
  三、刑事证据契约的特征第63-67页
   (一) "约因"的非物质性第63页
   (二) 契约关系主体的特定性第63-64页
   (三) 契约发起方式的特定性第64页
   (四) 契约成立方式的多样性第64-65页
   (五) 契约内容的特定性第65页
   (六) 契约效力的特定性第65页
   (七) 履行方式的特殊性第65-66页
   (八) 契约自由的有限性第66-67页
  四、刑事证据契约的起源与演进第67-69页
   (一) 刑事契约思想的由来第67-68页
   (二) 刑事证据契约的主要制度形式第68-69页
  五、刑事证据契约的理论分类第69-73页
   (一) 隐性证据契约与显性证据契约第69-70页
   (二) 法定证据契约与任意证据契约第70-71页
   (三) 证据方法契约与证据运用契约第71页
   (四) 积极的证据契约和消极的证据契约第71-72页
   (五) 明示的证据契约和默示的证据契约第72页
   (六) 激励性证据契约第72-73页
 第二章 合意证明模式:刑事证据契约的制度基础第73-98页
  一、诉讼观念的转变:从对抗到对抗与合意并重第73-78页
  二、合意证明的内涵第78-81页
  三、合意证明模式及其与刑事证据契约之关系第81-83页
   (一) 合意证明模式的界定第81页
   (二) 刑事证据契约与合意证明模式之关系第81-83页
  四、合意证明模式与对抗证明模式之比较第83-98页
   (一) 证明结构不同第83-87页
   (二) 制度基础或诉讼模式不同第87-89页
   (三) 证明方式不同第89-92页
   (四) 当事人的证明活动对裁判结果影响的程度不同第92-93页
   (五) 证明标准的作用形式不同第93-94页
   (六) 证明责任实现的方式不同第94-95页
   (七) 当事人向事实认定者输入信息的方式不同第95页
   (八) 对证据规则的影响和依赖程度不同第95-98页
 第三章 刑事证据契约的正当性论证第98-115页
  一、刑事证据契约的价值分析第98-106页
   (一) 提升当事人主体地位的方法论价值第98-100页
   (二) 增强诉讼主体平等性的价值第100-101页
   (三) 增强刑事司法正义的价值第101-103页
   (四) 提高诉讼效率的价值第103-104页
   (五) 对于刑事证据制度建构的价值第104-105页
   (六) 增强判决可接受性以及彻底化解刑事冲突的价值第105页
   (七) 推动刑事证据科学立法和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的价值第105-106页
  二、刑事证据契约的理论基础第106-115页
   (一) 哲学基础:对话与宽容的辩证法精神及对立统一规律第106-107页
   (二) 文化基础:和谐、克己与崇礼的儒家思想和共生的佛教理论第107-109页
   (三) 社会基础:和谐社会是契约框架下的国家治理形态第109-111页
   (四) 法律基础:法律程序自身的民主性与契约性第111-114页
   (五) 政治基础:妥协与共识是体现民主原则的纠纷解决途径第114-115页
 第四章 刑事证据契约的要件规制第115-134页
  一、刑事证据契约的成立要件第115-118页
   (一) 理论上的争议第115-116页
   (二) 刑事证据契约成立的实质要件第116-117页
   (三) 刑事证据契约成立的形式要件第117-118页
  二、刑事证据契约的生效要件第118-126页
   (一) 刑事证据契约生效的实质要件第119-121页
   (二) 刑事证据契约生效的程序要件第121-122页
   (三) 判断刑事证据契约效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122-126页
  三、刑事证据契约的撤回第126-130页
   (一) 关于证据契约撤回的争议第126-127页
   (二) 刑事证据契约撤回的条件第127页
   (三) 刑事证据契约撤回的后果第127-130页
  四、刑事证据契约的无效及撤销第130-131页
  五、刑事证据契约的履行及违约的法律后果第131-134页
   (一) 刑事证据契约的履行第131-133页
   (二) 违反刑事证据契约的法律后果第133-134页
下篇 刑事证据契约的样态分析第134-235页
 第五章 取证契约第134-164页
  一、取证契约的基本理论问题第134-140页
   (一) 取证契约的概念及特性第134-136页
   (二) 取证契约的理论依据第136-137页
   (三) 取证契约的法律要件第137-138页
   (四) 取证契约的类型第138-140页
  二、同意搜查、扣押的取证契约第140-152页
   (一) 同意搜查、扣押的涵义第140页
   (二) 同意搜查、扣押的比较考察第140-144页
   (三) 同意搜查扣押的理论问题第144-146页
   (四) 同意搜查的要件第146-149页
   (五) 同意搜查对我国的借鉴第149-152页
  三、人身检查契约第152-156页
   (一) 人身检查契约的含义第152-153页
   (二) 人身检查的种类第153-154页
   (三) 国外人身检查契约制度比较第154页
   (四) 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反思第154-156页
   (五) 建构我国人身检查契约制度的设想第156页
  四、心理测试契约第156-164页
   (一) 心理测试契约的概念第156-157页
   (二) 心理测试契约的国外立法第157-159页
   (三) 心理测试契约相关理论问题第159-160页
   (四) 心理测试契约的构成要件第160-162页
   (五) 我国建立心理测试契约制度的设想第162-164页
 第六章 证据方法契约第164-190页
  一、证据方法与证据方法契约第164-167页
   (一) 证据方法第164-165页
   (二) 证据方法契约的内涵第165-166页
   (三) 证据方法契约的特征第166-167页
   (四) 证据方法契约的类型第167页
  二、证人作证形式契约第167-172页
   (一) 证人作证形式契约的含义第168页
   (二) 证人作证形式契约的价值第168-169页
   (三) 境外证人出庭契约的立法第169-170页
   (四) 证人作证形式契约的要件第170页
   (五) 我国建立证人作证形式契约制度的构想第170-172页
  三、污点证人豁免契约第172-185页
   (一) 污点证人豁免契约的概念第172页
   (二) 污点证人豁免契约的特征第172-174页
   (三) 污点证人豁免契约的成立要件第174-175页
   (四) 从强制到交易:国外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演变第175-178页
   (五) 我国污点证人豁免契约制度的建构第178-185页
  四、鉴定人选任契约第185-190页
   (一) 鉴定人选任契约的含义第185-186页
   (二) 鉴定人选任模式的发展轨迹第186-187页
   (三) 我国建立鉴定人选任契约制度的构想第187-190页
 第七章 刑事证据能力契约第190-217页
  一、刑事证据能力契约的基本理论第190-200页
   (一) 证据能力与证据能力契约的含义第190-193页
   (二) 刑事证据能力契约的分类第193-195页
   (三) 刑事证据能力契约的性质及法律效果第195-197页
   (四) 刑事证据能力契约的理论依据第197-200页
  二、证据能力契约的构成要件分析第200-208页
   (一) 证据能力契约的主体第200-201页
   (二) 意思表示一致形式的特定性第201-202页
   (三) 形成合意的时间第202页
   (四) 合意的方式第202-204页
   (五) 证据能力契约的表现形式第204页
   (六) 同意的效力范围第204-207页
   (七) 合意的效力与撤回第207-208页
   (八) 法院的审核第208页
  三、非法证据能力契约第208-213页
   (一) 国外的实践第209-210页
   (二) 理论上的争议第210-213页
  四、证据能力契约制度引入我国的障碍及前景第213-217页
   (一) 诉讼观念的障碍与破解第213-214页
   (二) 证据理论上的障碍与突破第214-215页
   (三) 法律制度上的问题与解决第215-217页
 第八章 证明对象契约第217-235页
  一、证明对象契约的含义第217-219页
  二、证明对象契约的分类第219-220页
   (一) 积极的证明对象契约第219-220页
   (二) 消极的证明对象契约第220页
  三、刑事自认第220-235页
   (一) 刑事自认的基本范畴第220-224页
   (二) 域外刑事自认的规定及其启示第224-226页
   (三) 刑事自认与刑事诉讼若干原则的关系第226-227页
   (四) 我国刑事自认的相关规定及缺陷第227-230页
   (五) 我国刑事自认制度的完善第230-235页
结论第235-237页
参考文献第237-242页

论文共2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属性及法律保护
下一篇:基于SOA架构和.NET技术的电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