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导论第7-3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7-11页
 二、政治参与制度化相关概念的厘定第11-22页
 三、论文的体系设计和框架结构第22-24页
 四、课题研究现状第24-30页
 五、研究方法及达到的目的第30-32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第32-48页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参与的初步设想第32-36页
  一、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是人民民主的前提第32-34页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第34-35页
  三、未来社会政治参与将失去政治性质而保留事务职能第35-36页
 第二节 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政治参与理论的继承和探索第36-43页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第36-38页
  二、人民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第38-40页
  三、用法制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第40-41页
  四、斯大林时期公民政治参与制度遭到破坏第41-43页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参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第43-48页
  一、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政治参与制度第43-44页
  二、科学规定了政治参与的前提、出发点和方法第44-46页
  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第46-48页
第三章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及其制度化的历史和现实分析第48-82页
 第一节 建国以来各阶段政治参与制度的历史发展第48-61页
  一、1949—1966年:动员型政治参与的考察第49-54页
  二、1966—1978年: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参与的考察第54-55页
  三、1978至今:从自发到理性自主型政治参与的考察第55-61页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现实考量,以典型阶层为例第61-76页
  一、农民阶层的政治参与第62-66页
  二、工人阶层的政治参与第66-68页
  三、知识分子阶层的政治参与第68-71页
  四、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第71-74页
  五、农民工阶层的政治参与第74-76页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及其制度化的总体评价第76-82页
  一、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第76-78页
  二、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第78-80页
  三、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80-82页
第四章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制约因素第82-94页
 第一节 首要制约:经济因素的影响第82-86页
  一、经济高速发展与其效益的二律背反,加剧了社会的政治冲突第82-84页
  二、经济转型与社会整体转型的不同步,加剧了社会的政治冲突第84-86页
 第二节 制度牵制:政治生态的影响第86-90页
  一、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导致政治参与机制和参与程序的不完善第86-88页
  二、政府行为失范与部分干部作风不良,公民政治参与的难度增加第88-90页
 第三节 参与效能:文化因素和参与方式的影响第90-94页
  一、传统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第90-91页
  二、公民自身素质对参与效能的影响第91-94页
第五章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的路径设想第94-121页
 第一节 坚持党对公民政治参与的领导第94-96页
 第二节 建立健全政治参与制度第96-104页
  一、改革人大选举制度,增强公民的选举影响力第96-99页
  二、完善公民听证会制度,增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影响力第99-101页
  三、完善参与政策执行的制度,提高公民政策执行中的参与能力第101-102页
  四、健全人民监督制度,提高公民监督参与的能力第102-104页
 第三节 培养公民有序、理性的参与意识第104-106页
  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第104-105页
  二、加强党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正确引导第105页
  三、正确运用教育原则第105-106页
 第四节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领域和层次第106-113页
  一、扩大基层农村民主第106-108页
  二、扩大社会团体参与第108-110页
  三、重视网络领域的政治参与第110-113页
 第五节 优化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生态环境第113-121页
  一、优化政府行为第113-116页
  二、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第116-117页
  三、培育理性参与文化第117-121页
附: 参考文献第121-129页
后记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以法院为中心的分析
下一篇: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