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探索期和创立期大学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职业生涯管理 | 第13-18页 |
·金斯伯格(Ginsberg)的职业发展理论 | 第13-14页 |
·萨拍(Super)的“终生发展”理论 | 第14-17页 |
·施恩(Schein)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可就业能力 | 第18-20页 |
·可就业能力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可就业能力研究创新性的方法、模型和模式 | 第20页 |
·可就业能力结构和评价 | 第20-22页 |
·可就业能力结构 | 第20-22页 |
·可就业能力评价 | 第22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2-23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22页 |
·提出假设 | 第22-23页 |
3 问卷调查 | 第23-26页 |
·准备工作 | 第23-24页 |
·量表的构建 | 第23页 |
·预测试 | 第23-24页 |
·正式调查 | 第24-26页 |
·调查对象的确定 | 第24页 |
·样本构成情况 | 第24-26页 |
4 量表建构 | 第26-51页 |
·指标分层 | 第26-47页 |
·信效度的检验 | 第26-27页 |
·三级指标 | 第27-39页 |
·二级指标 | 第39-44页 |
·一级指标 | 第44-47页 |
·赋予权重 | 第47-50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7页 |
·判断矩阵 | 第47页 |
·权重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职业探索期和职业创立期可就业能力结构各指标权重 | 第48-50页 |
·评估可就业能力 | 第50-51页 |
5 可就业能力分析 | 第51-57页 |
·职业探索期和创立期可就业能力比较 | 第51-53页 |
·构成维度的差别 | 第51-52页 |
·维度权重的差别 | 第52-53页 |
·人口特征变量与可就业能力 | 第53-57页 |
·性别 | 第54-55页 |
·学历 | 第55页 |
·单位性质 | 第55-57页 |
6 结论 | 第57-59页 |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研究贡献 | 第58页 |
·研究不足 | 第58页 |
·后续研究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A 使用的量表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