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 第11页 |
·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日趋繁重 | 第11-12页 |
·建设繁荣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日益成熟 | 第12页 |
·理论依据 | 第12-15页 |
·风险理论 | 第12-13页 |
·风险社会理论 | 第13页 |
·二元结构理论 | 第13-14页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14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社会风险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农村社会风险文献综述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风险的构成 | 第18-34页 |
·农民人身风险 | 第18-22页 |
·贫困风险 | 第18-19页 |
·疾病与健康风险 | 第19-21页 |
·养老风险 | 第21页 |
·失业风险 | 第21-22页 |
·农村组织方面的风险 | 第22-26页 |
·基层政府组织的财务风险 | 第22-23页 |
·村民自治组织与乡政府组织的冲突 | 第23页 |
·民间组织问题 | 第23-26页 |
·经济合作组织亟待完善 | 第23-24页 |
·家族、宗族势力问题 | 第24-25页 |
·黑恶势力问题 | 第25-26页 |
·农村文化风险 | 第26-27页 |
·文化人才危机 | 第26页 |
·文化认同危机 | 第26页 |
·文化设施不足 | 第26-27页 |
·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主要风险分析 | 第27-34页 |
·农牧民人身风险 | 第28-31页 |
·贫困风险 | 第28-29页 |
·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 第29页 |
·疾病与健康风险 | 第29-30页 |
·养老风险 | 第30-31页 |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落后 | 第31-32页 |
·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突出 | 第32-33页 |
·农村牧区文化风险 | 第33-34页 |
·农村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 | 第33页 |
·农村牧区劳动力文化思想观念落后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社会风险成因分析 | 第34-40页 |
·经济因素 | 第34-37页 |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 第34-36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 第34-35页 |
·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 第35-36页 |
·区域间发展严重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也不均衡 | 第36页 |
·城乡居民内部之间和农村社区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 | 第36-37页 |
·制度因素 | 第37-39页 |
·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减弱 | 第37-38页 |
·村民自治与旧的管理模式发生矛盾 | 第37页 |
·流动人口增加 | 第37页 |
·非政府组织泛滥、管理不力 | 第37-38页 |
·农村教育体系薄弱 | 第38页 |
·农村基层组织弱化 | 第38页 |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38-39页 |
·文化因素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社会风险防控对策分析 | 第40-55页 |
·强化农村社会风险管理 | 第40-41页 |
·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 | 第40页 |
·完善农村社会风险预警系统 | 第40-41页 |
·加强公共产品对稳定农村社会的作用 | 第41-42页 |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41页 |
·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 | 第41页 |
·构建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 | 第41-42页 |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产增收能力 | 第42页 |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第42-43页 |
·政府积极引导合作组织发展 | 第43页 |
·精心组织,促进典型带动 | 第43页 |
·完善管理体制,鼓励多形式发展 | 第43页 |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 | 第43-44页 |
·强化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认识 | 第43-44页 |
·加强建立和培育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 | 第44页 |
·规范政府管理行为,加强管理法规建设 | 第44页 |
·新农村文化建设 | 第44-46页 |
·深化改革,创新农村文化建设体制 | 第44-45页 |
·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 第45页 |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 第45-46页 |
·合理缓解基层政府的财政危机 | 第46-47页 |
·扩大财源,采取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之路 | 第46页 |
·完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 第46-47页 |
·处理好乡镇债务问题 | 第47页 |
·开发农村人才市场 | 第47-48页 |
·健全农村法制管理 | 第48-49页 |
·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社会风险的针对性策略分析 | 第49-55页 |
·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力度 | 第49-50页 |
·推进农村牧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 第50页 |
·积极实施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 | 第50-51页 |
·加快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第51-52页 |
·建立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 第52-53页 |
·健全农村牧区教育体系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