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10页 |
| 引言 | 第10-14页 |
| 一、选题的依据 | 第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一) 关于大学生消费道德的现状研究 | 第11页 |
| (二) 关于影响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因素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三) 关于大学生消费道德规范的研究 | 第12页 |
| (四) 关于大学生消费道德对策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三、研究的对象、方法 | 第13-14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及道德现状 | 第14-25页 |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 第14-18页 |
| 一、消费结构多元化 | 第14-16页 |
| 二、消费时尚化 | 第16页 |
| 三、消费个性化 | 第16-17页 |
| 四、消费理念功利性 | 第17-18页 |
| (一) 学习消费具有实用色彩 | 第17页 |
| (二) 人情消费庸俗化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消费道德现状 | 第18-25页 |
| 一、消费道德 | 第18页 |
|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道德现状 | 第18-25页 |
| (一) 当代大学生的有道德消费 | 第19-20页 |
| 1、具有相对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 | 第19页 |
| 2、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 第19-20页 |
| 3、消费中经济自立意识增加 | 第20页 |
| (二) 当代大学生的非道德消费 | 第20页 |
| (三) 当代大学生的不道德消费 | 第20-25页 |
| 1、超过家庭支付能力的消费 | 第20-21页 |
| 2、违反纪律及违法性消费 | 第21-22页 |
| 3、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不道德消费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 第25-32页 |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不道德消费的原因 | 第25-28页 |
|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一) 社会消费风气的影响 | 第25页 |
| (二) 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 | 第25页 |
| (三) 舆论宣传的误导 | 第25-26页 |
|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一) 消费道德教育缺位 | 第26页 |
| (二) 校园消费环境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三) 群体因素的影响 | 第27页 |
|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27页 |
|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大学生不道德消费的影响 | 第28-32页 |
| 一、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 第28-29页 |
| (一) 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 第28页 |
| 1、理想淡薄 | 第28页 |
| 2、削弱学习热情 | 第28页 |
| (二) 引发大学生犯罪 | 第28-29页 |
| 1、侵财犯罪 | 第28-29页 |
| 2、非侵财违法 | 第29页 |
| 3、性犯罪 | 第29页 |
| (三) 影响大学生就业 | 第29页 |
| 二、影响家庭和谐 | 第29-30页 |
| 三、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 第30页 |
| 四、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 | 第30-31页 |
| 五、影响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的保护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消费道德构建 | 第32-43页 |
|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道德规范 | 第32-35页 |
| 一、适度消费原则 | 第32-34页 |
| (一) “节俭”和合理消费相统一 | 第32-33页 |
|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健康需要为出发点 | 第33-34页 |
| 二、公平消费原则 | 第34页 |
| 三、消费和谐原则 | 第34页 |
| 四、循环消费原则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消费道德观构建的途径和方法 | 第35-43页 |
| 一、坚持高校消费道德教育主渠道 | 第35-39页 |
| (一) 开设消费教育和理财教育课程 | 第36页 |
| 1、将消费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 第36页 |
| 2、开设理财教育课程 | 第36页 |
| (二) 把消费道德教育纳入课堂教育 | 第36-37页 |
| 1、“节俭”教育 | 第36页 |
| 2、责任感教育 | 第36-37页 |
| 3、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 第37页 |
| 4、人际交往教育和国情教育 | 第37页 |
| 5、公德心教育 | 第37页 |
| (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消费道德教育深入人心 | 第37-38页 |
| 1、网络渗透 | 第37页 |
| 2、走出去,引进来 | 第37-38页 |
| 3、发挥学校社团作用 | 第38页 |
| (四)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道德素质 | 第38-39页 |
| 1、加强高校学生食堂管理 | 第38页 |
| 2、健全高校学生住宿管理 | 第38-39页 |
| 3、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管理 | 第39页 |
| 二、转变家庭消费教育观 | 第39-40页 |
| (一) 榜样示范 | 第39页 |
| (二) 转变观念 | 第39-40页 |
| (三) 保持沟通 | 第40页 |
| 三、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 | 第40-43页 |
| (一) 树立全民可持续消费观念 | 第40页 |
| (二) 完善相应的制度 | 第40-42页 |
| 1、规范信用卡市场 | 第40-41页 |
| 2、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 | 第41页 |
| 3、完善政策法规 | 第41-42页 |
| (三) 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 第42-43页 |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附录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