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磴口县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背景研究 | 第10页 |
·生态环境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内涵 | 第10-12页 |
·生态环境脆弱性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生态环境脆弱性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17-19页 |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磴口县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30页 |
·磴口县地理概况 | 第19-23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9-22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磴口县生态环境现状 | 第23页 |
·磴口县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 第23-30页 |
·土地沙漠化,风沙危害加剧 | 第23-24页 |
·水土流失严重 | 第24-26页 |
·土壤盐碱化加重 | 第26-27页 |
·草地退化 | 第27-28页 |
·可利用水资源减少 | 第28-30页 |
3. 磴口县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第30-47页 |
·评价的原则 | 第30-31页 |
·评价的方法 | 第31-33页 |
·BP网络的结构 | 第31-32页 |
·BP网络的学习算法 | 第32页 |
·BP网络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BP网络的算法改进 | 第33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8页 |
·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 | 第33-34页 |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34-35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37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BP网络设计 | 第38-41页 |
·基于BP网络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第41-47页 |
4. 磴口县脆弱生态环境形成原因分析 | 第47-53页 |
·自然原因 | 第47-49页 |
·地质地貌 | 第47-48页 |
·气候因素 | 第48-49页 |
·人为原因 | 第49-53页 |
·滥垦 | 第50页 |
·滥牧 | 第50-51页 |
·滥用水资源 | 第51页 |
·破坏植被 | 第51-53页 |
5. 磴口县改善脆弱生态环境的对策 | 第53-58页 |
·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 | 第53-54页 |
·统一调度用水,合理开发水资源 | 第53页 |
·实现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第53页 |
·改革用水定价,防止土壤盐碱化 | 第53-54页 |
·保护土地资源,巩固和加强绿洲建设 | 第54-55页 |
·退耕还林还草 | 第54页 |
·加强绿洲防护体系建设,减少风沙危害 | 第54-55页 |
·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 | 第55页 |
·保护和恢复植被,适当发展林草业 | 第55-57页 |
·强化草地管理与保护 | 第55-56页 |
·加快草原生态工程建设 | 第56页 |
·科学经营草地 | 第56-57页 |
·完善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 第57-58页 |
·完善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 | 第57页 |
·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 第57页 |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论文的结论 | 第5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