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7页 |
| 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8-22页 |
| ·金刚石材料 | 第18-21页 |
| ·氮化锌材料 | 第21-22页 |
| ·金刚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第22-25页 |
| ·结构性质 | 第22-23页 |
| ·金刚石薄膜的力学、电学性能 | 第23-25页 |
| ·氮化锌材料结构与性能 | 第25-26页 |
| ·结构性质 | 第25-26页 |
| ·Zn_3N_2的电子学性质 | 第26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 第二章 密度泛函理论基础 | 第32-43页 |
| ·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32-35页 |
| ·从波函数到电子密度 | 第32-33页 |
| ·Hohenberg-Kohn方程 | 第33-34页 |
| ·Kohn-Sham定理 | 第34-35页 |
| ·交换相关能量泛函 | 第35-37页 |
| ·LDA和GGA | 第35-37页 |
| ·杂化密度泛函 | 第37页 |
| ·平面波及赝势方法 | 第37-40页 |
| ·平面波方法 | 第37-38页 |
| ·赝势 | 第38-40页 |
| ·密度泛函理论的修正与扩展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金刚石(100)表面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 | 第43-67页 |
| ·金刚石(100)表面的平衡几何结构 | 第43-56页 |
| ·实验和理论研究背景 | 第43-44页 |
|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44-45页 |
| ·几何结构 | 第45-47页 |
| ·稳定性 | 第47-49页 |
| ·近表面电荷分布 | 第49-53页 |
| ·表面电子结构 | 第53-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金刚石(100)(2×1)表面空位的几何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56-64页 |
| ·研究背景 | 第56页 |
| ·计算方法 | 第56-57页 |
| ·中性和带电的单空位 | 第57-60页 |
| ·中性和带电的双空位 | 第60-62页 |
| ·金刚石表面空位的电子性质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第四章 重硼掺杂金刚石(硅)材料的电子性质 | 第67-83页 |
| ·研究的实验和理论背景 | 第67-68页 |
| ·重硼掺杂金刚石材料的能量和电子性质 | 第68-73页 |
| ·模型结构和能量 | 第68-70页 |
| ·电子性质 | 第70-73页 |
| ·重硼掺杂硅材料几何和电子性质 | 第73-79页 |
|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73-74页 |
| ·孤立替位硼 | 第74-76页 |
| ·硼团簇 | 第76-78页 |
| ·超导临界温度T_C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第五章 氧、本征缺陷对氮化锌材料性质的影响 | 第83-96页 |
| ·引言 | 第83-84页 |
| ·计算方法 | 第84页 |
| ·氧缺陷氮化锌的几何、电子和光学性质 | 第84-89页 |
| ·结构及稳定性 | 第84-86页 |
| ·电子性质 | 第86-89页 |
| ·光学性质 | 第89页 |
| ·含本征缺陷氮化锌材料的几何、电子和光学性质 | 第89-93页 |
| ·结构与稳定性 | 第89-91页 |
| ·电子性质 | 第91-92页 |
| ·光学性质 | 第92-93页 |
| ·小结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96-97页 |
| ·展望 | 第97-9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发表论文目录和获奖情况 | 第98-101页 |
| 发表论文 | 第98-99页 |
| 获奖情况 | 第99-100页 |
| 参加的研究项目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5页 |
| 英文论文一 | 第105-120页 |
| 英文论文二 | 第120-13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