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一、引言 | 第8-12页 |
㈠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㈡国内外学校德育发展的回眸与展望 | 第9-10页 |
㈢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0页 |
㈣核心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 第10-12页 |
二、德育的本质 | 第12-17页 |
㈠古代外国德育思想及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的德育本质溯源 | 第12-14页 |
㈡马克思德育发生观对德育本质的阐述 | 第14页 |
㈢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对德育本质的论述 | 第14-15页 |
㈣现代学校德育的本质特性 | 第15-17页 |
三、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现状和问题 | 第17-21页 |
㈠当代学校德育的知性化倾向 | 第17-18页 |
㈡当前学校德育的多重矛盾 | 第18-21页 |
四、探因 | 第21-26页 |
㈠德育定位出现偏差 | 第21-22页 |
㈡德育目标“高大全” | 第22-23页 |
㈢德育主体错位 | 第23-24页 |
㈣德育载体失却 | 第24页 |
㈤德育方式简陋 | 第24-25页 |
㈥德育内容空泛 | 第25页 |
㈦德育评价扭曲 | 第25页 |
㈧德育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 | 第25-26页 |
五、实践与对策 | 第26-51页 |
㈠德育要回归教育目的 | 第26-27页 |
㈡德育要回归学校工作的中心 | 第27-28页 |
㈢德育要回归教育规律 | 第28-29页 |
㈣德育要回归主体 | 第29-35页 |
㈤德育要回归生活 | 第35-39页 |
㈥德育要回归教师的言传身教 | 第39-42页 |
㈦德育要回归校本 | 第42-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