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第一节 《拙庵韵悟》的作者及成书过程 | 第7-10页 |
第二节 《拙庵韵悟》的版本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第三节 《拙庵韵悟》的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拙庵韵悟》的音理释义 | 第16-44页 |
第一节 《拙庵韵悟》"十要"释义 | 第16-31页 |
一、呼 | 第16-20页 |
二、应 | 第20-22页 |
三、吸 | 第22-24页 |
四、声 | 第24-26页 |
五、音 | 第26-28页 |
六、韵 | 第28-29页 |
七、经 | 第29-30页 |
八、纬 | 第30页 |
九、分 | 第30页 |
十、合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拙庵韵悟》的三切法 | 第31-44页 |
一、"呼"的等第分析 | 第34-37页 |
二、"应"和"吸"的等第分析 | 第37-44页 |
第三章 《拙庵韵悟》的编纂 | 第44-57页 |
第一节 韵图的编纂 | 第44-50页 |
一、韵纲图 | 第44-46页 |
二、韵目图 | 第46-47页 |
三、会声图 | 第47-49页 |
四、会韵图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与阴阳数术的关系 | 第50-55页 |
第三节 关于重出字问题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拙庵韵悟》的音系 | 第57-107页 |
第一节 对《拙庵韵悟》韵目图的简化处理 | 第57-61页 |
第二节 《拙庵韵悟》声母系统 | 第61-72页 |
一、分组讨论 | 第62-64页 |
二、声母系统所反映的特殊语音现象 | 第64-72页 |
1、全浊声母消失,并入相应清声母 | 第64-65页 |
2、[t(?)]、[t(?)']、[(?)]可能形成 | 第65-67页 |
3、知庄章合流,卷舌音形成 | 第67-71页 |
4、微母独立存在 | 第71-72页 |
三、《拙庵韵悟》的声母表 | 第72页 |
第三节 《拙庵韵悟》的韵母系统 | 第72-100页 |
一、《拙庵韵悟》韵母结构 | 第72-74页 |
二、韵母系统的构拟 | 第74-92页 |
三、《拙庵韵悟》韵尾讨论 | 第92-99页 |
1、-m尾的消失 | 第92-95页 |
2、入声韵尾分析 | 第95-97页 |
3、儿化音的出现 | 第97-99页 |
四、《拙庵韵悟》的韵母表 | 第99-100页 |
第四节 《拙庵韵悟》的声调系统 | 第100-103页 |
一、《拙庵韵悟》四声考订 | 第100-101页 |
二、《拙庵韵悟》的入声 | 第101-103页 |
第五节 关于《拙庵韵悟》的音系基础问题 | 第103-10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07-112页 |
第一节 《拙庵韵悟》的历史地位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结语 | 第108-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附录 | 第115-128页 |
中文摘要 | 第128-130页 |
Abstract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