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第10-27页
 1 概念的界定第11-13页
   ·人格特征的界定第11-12页
   ·应对方式的界定第12页
   ·学校适应的界定第12-13页
 2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第13-21页
   ·国内外关于人格特征的研究第13-17页
   ·国内外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第17-19页
   ·国内外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第19-21页
 3 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第21-24页
   ·学校适应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第21-23页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第23-24页
 4 问题的提出第24-26页
   ·以往研究的不足第24-25页
   ·本研究拟探讨的基本问题第25-26页
 5 研究意义第26-27页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第27-30页
 1 研究的目的与假设第27页
   ·研究目的第27页
   ·研究假设第27页
 2 研究方法第27-30页
   ·被试第27页
   ·研究工具第27-29页
   ·施测方法与程序第29页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第29-30页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分析第30-45页
 1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的基本特点第30-31页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的描述性统计第30页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的性别与生源地差异第30-31页
 2 高职新生应对方式的特点第31-32页
   ·高职新生应对方式的描述性统计第31页
   ·高职新生应对方式的性别、生源地差异第31-32页
 3 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特点第32-33页
   ·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状况的描述性统计第32-33页
   ·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状况的性别和生源地差异第33页
 4 高职新生在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第33-45页
   ·高职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第33-35页
   ·高职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第35-36页
   ·高职大学新生的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第36-37页
   ·高职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能联合预测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第37-39页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第39-45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45-50页
 1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在性别和生源地方面的差异显著第45页
 2 高职新生在应对方式方面存在性别和城乡的显著差异第45-46页
 3 高职新生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性别和城乡两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第46页
 4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第46页
 5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第46-47页
 6 高职新生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第47-48页
 7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第48页
 8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建议第48-50页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第48-49页
   ·研究内容的局限性第49页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第49-50页
第五部分 结论第50-52页
 1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总体表现为具有活跃、爽直的特点第50页
 2 高职新生的应对方式方面城乡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在不成熟应对方面表现明显第50页
 3 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差异,生源差异主要表现在总体情况方面第50页
 4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第50-51页
 5 应对方式对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第51页
 6 应对方式在高职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第51-52页
第六部分 教育建议第52-54页
 1 针对高职新生的人格特征应该对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第52页
 2 高职新生入校之初就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第52页
 3 指导高职新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寻去合适的应对方式第52-53页
 4 高职新生入学之初就因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后记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中央执行成分、认知风格与成人算术策略运用的关系:来自估算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