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沥青路面论文

沥青路面基面层间界面抗剪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3-16页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各层材料参数的取值第13页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各层之间抗剪能力的研究第13-16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16-18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第16-18页
第二章 沥青路面动态模量参数取值研究第18-38页
   ·沥青混合料模量的基本概念第18-21页
     ·沥青混合料的回弹模量第18-19页
     ·沥青混合料的蠕变模量第19页
     ·沥青混合料的复合模量第19-21页
   ·国内外动态模量的研究简述第21-23页
   ·动态模量的取值方法第23-37页
     ·试验方法第23-27页
     ·回归分析方法第27-33页
     ·查图法第33-34页
     ·AI 计算法第34页
     ·四种方法的合理应用第34-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不同层间界面条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第38-89页
   ·路面结构和基本计算参数的确定第38-42页
     ·荷载的选取第38-39页
     ·路面结构和基本计算参数第39-42页
   ·静态模量下的应力应变计算第42-62页
     ·剪应力计算结果第42-60页
     ·拉应力计算结果第60-61页
     ·路表弯沉和路基顶面弯沉计算结果第61-62页
   ·动态模量下的应力应变计算第62-87页
     ·剪应力计算结果第63-85页
     ·拉应力计算结果第85-87页
     ·路表弯沉和路基顶面弯沉计算结果第87页
   ·本章小节第87-89页
第四章 基于动态参数的不同层间界面条件对爬坡车道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第89-136页
   ·路面结构内沥青层温度分布的应用研究第89-105页
     ·研究背景第89-92页
     ·国内外研究简介第92-94页
     ·路面温度场的预估模型第94-99页
     ·长沙地区沥青路面温度的计算第99-105页
   ·爬坡车道计算参数取值研究第105-107页
     ·荷载与车速的确定第105-106页
     ·一定温度下的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第106-107页
   ·层间不同界面条件对爬坡车道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第107-125页
     ·剪应力计算与分析第107-119页
     ·拉应力计算与分析第119-120页
     ·路表弯沉和路基顶面弯沉计算与分析第120页
     ·基层材料取动态参数时路面结构内的应力应变情况第120-125页
   ·爬坡路段路面在荷载作用下的永久变形计算与分析第125-134页
     ·沥青路面永久变形计算方法简介第125-127页
     ·交通荷载条件与各结构层材料性质参数第127-129页
     ·沥青路面各分层的结构相应第129-133页
     ·荷载作用下的车辙深度第133-134页
   ·本章小节第134-136页
第五章 室内层间抗剪试验第136-156页
   ·试验原理与实验设备第136-139页
     ·试验原理介绍第136-137页
     ·剪切试验仪器设备第137-139页
   ·试验方案与步骤第139-151页
     ·基面层间抗剪处置技术的选用与施工工艺水平的划分第139-141页
     ·试验设计方案第141-142页
     ·试验原材料选择及性能测试第142-145页
     ·试件成型工艺第145-151页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51-154页
   ·本章小节第154-156页
第六章 现场层间抗剪试验第156-165页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第156-157页
     ·所需的主要试验设备第156-157页
     ·试验方法与试验过程第157页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157-159页
   ·理论计算结果与室内室外试验结果的比较第159-160页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比较第159-160页
     ·室内试验与室外试验结果的比较第160页
   ·试验推广的意义第160-164页
     ·实测基面层间的抗剪能力第160页
     ·测定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第160-163页
     ·检测路面铺筑的实际情况第163-164页
   ·本章小节第164-16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5-169页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65-167页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67页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6页
致谢第176-177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威胜仪表集团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量子态的可分离判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