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43页 |
第一章 棉花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15-29页 |
1 棉属的进化 | 第15-17页 |
2 棉花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棉花分子遗传图谱主要应用的分子标记 | 第17-19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作图群体 | 第19页 |
·棉花分子遗传图谱 | 第19-21页 |
·棉花分子遗传图谱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3 棉花数量性状遗传与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QTL主要作图方法 | 第24-26页 |
·单标记分析法 | 第24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24-25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5页 |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定位方法 | 第25-26页 |
·多重区间作图法 | 第26页 |
·棉花QTL作图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第二章 遗传作图在基因发掘中的重要性 | 第29-35页 |
1 基因的重要性 | 第29-31页 |
·特殊优异基因对作物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性 | 第29页 |
·具有特异基因的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方法的物质基础 | 第29-30页 |
·优异基因是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最重要生产资料 | 第30-31页 |
2 基于植物遗传作图的新基因发掘的方法 | 第31-35页 |
·基于遗传作图和图位克隆的新基因发掘 | 第31-32页 |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新基因发掘 | 第32-35页 |
第三章 亚洲棉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利用及前景 | 第35-41页 |
1 亚洲棉质量性状遗传 | 第35页 |
2 亚洲棉数量性状相关研究 | 第35-39页 |
3 亚洲棉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9页 |
4 亚洲棉利用的前景 | 第39-41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1-4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3-131页 |
第四章 棉花SSR两重PCR技术的研究 | 第43-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材料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8页 |
·DNA的提取 | 第44-45页 |
·SSR两重PCR反应和扩增后两重检测引物组合 | 第45-46页 |
·PCR扩增反应体系 | 第46页 |
·PCR程序 | 第46页 |
·SSR两重PCR扩增产物的PAGE电泳 | 第46-47页 |
·PCR扩增后两重检测的PAGE电泳 | 第47-48页 |
·扩增产物银染检测 | 第48页 |
2 结果 | 第48-52页 |
·SSR两重扩增不同反应体系多态性的结果比较 | 第48-49页 |
·SSR两重扩增与不同方式的两重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49页 |
·SSR引物两重扩增与同步扩增对F_2群体多态分析的比较结果 | 第49页 |
·不同电泳条件下分时上样两重检测效果的比较 | 第49-52页 |
3 讨论 | 第52-55页 |
·SSR引物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53页 |
·扩增后多重检测的应用 | 第53-54页 |
·双引物多重PCR与单引物PCR的成本及效率比较 | 第54-55页 |
第五章 A-组二倍体亚洲棉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5-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材料 | 第56页 |
·方法 | 第56-58页 |
·表型性状调查 | 第56-57页 |
·标记基因型的分析 | 第57页 |
·DNA的提取 | 第57页 |
·SSR标记分析 | 第57页 |
·SSR微卫星的PCR扩增 | 第57页 |
·PAGE/银染分析 | 第57-58页 |
·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表型性状和标记基因型数据的收集 | 第58页 |
·分离比检测与图谱的构建 | 第58-59页 |
·功能分析 | 第59页 |
·染色体定位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72页 |
·多态性引物筛选和群体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分析 | 第59-62页 |
·多态性SSR的主要特征 | 第62-67页 |
·二倍体棉种亚洲棉遗传图谱的总特征 | 第67-69页 |
·功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69-72页 |
3 讨论 | 第72-87页 |
·A组亚洲棉品种间SSR标记的多态性 | 第72页 |
·A组亚洲棉品种间不同来源多态SSR引物的特点 | 第72-74页 |
·亚洲棉中显性和偏分离的SSR标记 | 第74-76页 |
·二倍体A组和四倍体At和Dt亚组的共线性比较 | 第76-87页 |
第六章 亚洲棉纤维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 第87-1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8-91页 |
·材料 | 第88-89页 |
·性状调查 | 第89-90页 |
·植株表型性状调查 | 第89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 | 第89页 |
·纤维品质的测定 | 第89-90页 |
·数据分析 | 第90-91页 |
·性状统计分析 | 第90页 |
·性状遗传分析方法 | 第90页 |
·QTL作图方法 | 第90-91页 |
·QTL命名方法 | 第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124页 |
·群体数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91-97页 |
·纤维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 第97-100页 |
·纤维品质、产量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遗传分析 | 第100-107页 |
·纤维品质的遗传分析结果 | 第100-103页 |
·产量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遗传分析结果 | 第103-107页 |
·QTL作图 | 第107-124页 |
·多QTL模型作图法进行的QTL定位 | 第107-120页 |
·未连锁标记的单标记分析 | 第120-124页 |
3 讨论 | 第124-131页 |
·主要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遗传 | 第124-125页 |
·不同世代QTL比较 | 第125页 |
·增效基因的来源 | 第125-126页 |
·棉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同源QTLs | 第126-128页 |
·产量、品质QTLs紧密连锁及应用探讨 | 第128-129页 |
·棉花数量性状QTLs定位研究展望 | 第129-131页 |
全文结论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发表论文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