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吸收法海水脱硫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 1 绪论 | 第12-21页 |
|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危害 | 第12-13页 |
| ·二氧化硫的性质 | 第12页 |
| ·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烟气脱硫的技术 | 第13-19页 |
|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及特点 | 第13-14页 |
|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及特点 | 第14-15页 |
|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及特点 | 第15-16页 |
| ·其他烟气脱硫新技术及特点 | 第16-17页 |
| ·膜吸收法烟气脱硫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7-19页 |
|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本课题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1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9-21页 |
| 2 膜吸收法海水脱硫原理 | 第21-33页 |
| ·膜分离技术简介 | 第21-22页 |
| ·膜的定义和分类 | 第21页 |
| ·膜材料 | 第21-22页 |
| ·膜接触器 | 第22页 |
| ·膜接触器的分类 | 第22页 |
| ·膜接触器气体分离原理 | 第22-23页 |
| ·海水脱硫技术原理及特点 | 第23-24页 |
| ·海水脱硫技术原理 | 第23-24页 |
| ·海水脱硫技术特点 | 第24页 |
| ·膜气体吸收过程 | 第24-33页 |
| ·传质机理 | 第24-26页 |
| ·传质模型 | 第26-27页 |
| ·传质模型关联式 | 第27-33页 |
| 3 实验部分 | 第33-44页 |
|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33-35页 |
| ·实验药品 | 第33页 |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 ·实验测定参数及方法 | 第33-34页 |
|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34-35页 |
| ·膜组件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 第35-40页 |
| ·纤维内外表面、截面的形态 | 第35-37页 |
| ·纤维的几何及性能参数 | 第37-38页 |
| ·孔隙率 | 第38页 |
| ·膜组件的结构及性能参数 | 第38页 |
| ·膜的透气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 ·膜的平均孔径计算 | 第39-40页 |
| ·实验流程及操作 | 第40页 |
| ·实验条件及工艺参数 | 第40页 |
| ·实验操作方法 | 第40页 |
| ·二氧化硫浓度测定方法及装置 | 第40-42页 |
| ·二氧化硫浓度测定方法原理及装置 | 第40-41页 |
| ·二氧化硫浓度测定步骤 | 第41-42页 |
| ·二氧化硫浓度测定方法准确度分析 | 第42页 |
| ·液相测定 | 第42-44页 |
| ·海水总碱度的测定 | 第42-43页 |
| ·海水成分及性能表 | 第43-44页 |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4-58页 |
| ·传质效率分析 | 第44-51页 |
| ·传质系数计算的基本数据 | 第44页 |
| ·总传质系数的计算及分析 | 第44-48页 |
| ·总传质系数的计算 | 第44-45页 |
| ·气相流量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液相流量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46页 |
| ·气液压力差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 ·进气浓度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气相分传质系数的计算 | 第48-49页 |
| ·膜相分传质系数的计算 | 第49-50页 |
| ·液相分传质系数的计算 | 第50-51页 |
| ·实验参数变化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1-55页 |
| ·吸收液流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气液压力差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 ·进气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进气流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吸收液pH值随时间的变化 | 第55页 |
| ·HTU值的计算及比较 | 第55-58页 |
| 5 总结与建议 | 第58-60页 |
| ·总结 | 第58页 |
| ·建议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