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位交叉路口交通灯控制算法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智能控制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 ·单交叉路口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 2 交通信号控制的基本理论 | 第12-29页 |
| ·交通控制的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 ·交通信号控制类型简述 | 第13-14页 |
| ·定时控制 | 第13页 |
| ·潮汐控制 | 第13-14页 |
| ·模糊控制 | 第14页 |
| ·相位、相序设计与信号配时 | 第14-16页 |
| ·相位、相序设计与信号配时的关系 | 第14页 |
| ·相位设计 | 第14-15页 |
| ·相序安排 | 第15-16页 |
| ·交叉路口常用性能指标及计算方法 | 第16-18页 |
| ·车辆延误 | 第16-17页 |
| ·停车率 | 第17页 |
| ·通行能力 | 第17-18页 |
| ·饱和度 | 第18页 |
| ·平均排队长度 | 第18页 |
| ·通行权转移度 | 第18页 |
| ·车辆检测器 | 第18-19页 |
| ·模糊控制理论 | 第19-24页 |
| ·模糊控制起源 | 第19-20页 |
| ·模糊控制的优点 | 第20页 |
| ·模糊控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 第20-21页 |
| ·模糊控制系统 | 第21-23页 |
| ·模糊控制器设计步骤 | 第23-24页 |
| ·变论域模糊控制理论 | 第24-29页 |
| ·变论域的原因 | 第24-26页 |
| ·变论域思想和伸缩因子的概念 | 第26-27页 |
| ·变论域模糊控制器 | 第27-29页 |
| 3 路口交通状况实地勘测 | 第29-32页 |
| ·路口各个车道的交通流量调查 | 第29-31页 |
| ·路口交通流量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 4 程序设计和算法研究 | 第32-45页 |
| ·基于通行权转移度的模糊控制算法 | 第32-39页 |
| ·四相位交叉口描述 | 第32-34页 |
| ·交通信号模糊控制算法 | 第34-39页 |
| ·变论域模糊控制算法 | 第39-45页 |
| ·基于变论域模糊控制器的工作流程 | 第39页 |
| ·基于模糊规则的变论域模糊算法 | 第39-45页 |
| 5 交通仿真软件设计 | 第45-54页 |
| ·交通控制仿真软件的结构 | 第45-46页 |
| ·主控模块 | 第46页 |
| ·输入模块 | 第46-50页 |
| ·参数设置 | 第46-48页 |
| ·相位选择 | 第48-49页 |
| ·输入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 ·实时状态监测模块 | 第50-51页 |
| ·历史数据查看模块 | 第51页 |
| ·效果评价模块 | 第51-54页 |
| ·评价指标 | 第51-52页 |
| ·评价指标模块 | 第52-54页 |
| 6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66页 |
| ·仿真结果 | 第54-64页 |
| ·双向不饱和流量 | 第55-56页 |
| ·双向饱和流量 | 第56-58页 |
| ·单向饱和流量 | 第58-63页 |
| ·车流量随机试验 | 第63-64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附录 定时控制程序 | 第69-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