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一、孙诒让生平及《名原》的写作 | 第7-11页 |
1. 孙诒让其人 | 第7-8页 |
2. 孙诒让的文字学研究及《名原》的写作 | 第8-10页 |
3. 《名原》的版本 | 第10-11页 |
二、名原的内容 | 第11-19页 |
1. 《名原》叙录的内容 | 第12-13页 |
2. 《名原》上卷三篇的内容 | 第13-14页 |
3. 《名原》下卷四篇的内容 | 第14-16页 |
4. 《古文大小篆沿革表》与《名原》的汉字源流研究 | 第16-19页 |
三、《名原》的古文字考释 | 第19-38页 |
1. 《名原》古文字考释的材料依据 | 第19-22页 |
2. 《名原》古文字考释的一般步骤 | 第22-24页 |
3. 《名原》古文字考释的具体方法 | 第24-38页 |
(1) 形体比较法 | 第25-27页 |
(2) 构字部件分析法 | 第27-33页 |
(3) 寻文讨义法 | 第33-35页 |
(4) 历史沿革法 | 第35-36页 |
(5) 《名原》考释古文字的其他方法 | 第36-38页 |
四、《名原》对古文字学的理论探讨 | 第38-48页 |
1. 《名原》对汉字起源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39-42页 |
(1) 《名原》对仓沮造字说继承和发展 | 第39-40页 |
(2) 原始绘画与象形字的产生 | 第40-41页 |
(3) 原始记数、“起一成文”与数字的产生 | 第41-42页 |
2. 《名原》对汉字发展演变的理论探讨 | 第42-45页 |
(1) 《名原》对汉字发展演变的基本观点 | 第42-43页 |
(2) 《名原》对汉字改革的基本观点 | 第43-44页 |
(3) 汉字的讹变 | 第44-45页 |
3. 《名原》的六书“理论” | 第45-48页 |
(1) 六种造字法的地位和关系 | 第45-46页 |
(2) 《名原》对象形字的理论探讨 | 第46-48页 |
五、《名原》评析 | 第48-53页 |
1. 《名原》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 第48-50页 |
2. 《名原》的贡献和不足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参考书目 | 第55-56页 |
《名原》古文大小篆沿革简表 | 第56-6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