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第一节 中国水资源的污染现状 | 第12-16页 |
| ·富营养化水体现状 | 第12-14页 |
| ·黑臭水体现状 | 第14-15页 |
| ·水体污染的危害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污染水体的治理技术现状 | 第16-23页 |
| ·化学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 ·物理处理方法 | 第17-18页 |
|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8-23页 |
| 第三节 生态系统在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6-29页 |
| 第一节 课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第二节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 ·填料 | 第26页 |
| ·植物 | 第26页 |
| ·动物 | 第26-27页 |
| ·试验用水 | 第27页 |
| 第三节 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生物栅的构建 | 第29-53页 |
| 第一节 生物栅物理构建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生态要素构建 | 第32-37页 |
| ·植物筛选 | 第32-35页 |
| ·动物筛选 | 第35-36页 |
| ·微生物系统构建 | 第36-37页 |
| 第三节 生物栅集成构建 | 第37-39页 |
| ·集成材料说明 | 第37-38页 |
| ·生物栅集成 | 第38-39页 |
| 第四节 集成生物栅内植物根系特点 | 第39-49页 |
| ·生物栅中美人蕉根系生长情况观察 | 第40-42页 |
| ·美人蕉根系面积的测定 | 第42-47页 |
| ·根系与填料的结合状态 | 第47-48页 |
| ·根系生长微空间分析 | 第48-49页 |
| ·生物栅空间结构对生物栖息的影响 | 第49页 |
| 第五节 生物栅结构对美人蕉生长的作用 | 第49-51页 |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生物栅集成装置处理污染河水效果 | 第53-69页 |
| 第一节 生物栅处理绥宁河富营养化水体 | 第53-57页 |
| ·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 第二节 生物栅处理绥宁河黑臭水体 | 第57-60页 |
| ·试验设计 | 第57-58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 第三节 生物栅处理赤水河富营养化水体 | 第60-63页 |
| ·试验设计 | 第61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 第四节 生物栅处理高浓度人工配水 | 第63-66页 |
| ·试验设计 | 第63-64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4-66页 |
| 第五节 生物栅处理低浓度人工配水 | 第66-68页 |
| ·实验设计 | 第67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生物栅处理景观水体机理研究 | 第69-112页 |
| 第一节 生物栅中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处理中的作用 | 第69-73页 |
| ·实验设计 | 第69-70页 |
| ·处理效果及分析 | 第70-73页 |
| 第二节 水生动物在生物栅处理景观水体中的作用 | 第73-81页 |
| ·试验设计 | 第73-74页 |
| ·运行结果与分析 | 第74-81页 |
| 第三节 生物栅各生态要素作用分析 | 第81-95页 |
| ·生物栅I各结构在水体处理中作用分析 | 第81-86页 |
| ·生物栅II处理赤水河富营养化河水结构功能分析 | 第86-95页 |
| 第四节 微氧条件下生物栅处理景观污染水体及机理研究 | 第95-101页 |
| ·试验设计 | 第95-9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1页 |
| 第五节 生物栅中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特征 | 第101-108页 |
| ·试验方法与材料 | 第101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 ·生物栅内有益菌群的空间分布 | 第103-104页 |
| ·水体处理与细菌密度对照分析 | 第104-108页 |
| 第六节 生物栅中微型动物种群特征 | 第108-111页 |
| ·试验设计 | 第10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1页 |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112-114页 |
| 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 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113页 |
| 3 使用建议 | 第113页 |
| 4 前景展望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