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1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组播技术 | 第9页 |
·MPLS 技术 | 第9-10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组播技术基础 | 第11-23页 |
·组播技术基础 | 第11-15页 |
·组播技术的产生和优越性 | 第11-12页 |
·组播转发树的概念 | 第12-14页 |
·组管理协议 | 第14页 |
·组播信息转发 | 第14-15页 |
·组播路由协议分析及比较 | 第15-19页 |
·密集模式协议 | 第15-16页 |
·稀疏模式协议 | 第16-18页 |
·五种组播路由协议的比较 | 第18-19页 |
·PIM-SM 协议关键技术和工作原理 | 第19-22页 |
·PIM-SM 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PIM-SM 关键技术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MPLS 技术研究 | 第23-32页 |
·MPLS 技术的引入 | 第23-24页 |
·IP 技术的优缺点 | 第23页 |
·MPLS 的特性 | 第23-24页 |
·MPLS 体系结构 | 第24-26页 |
·MPLS 网络结构 | 第24页 |
·MPLS 标记交换路由器的结构 | 第24-25页 |
·MPLS 体系结构的其它问题 | 第25-26页 |
·MPLS 的关键技术 | 第26-28页 |
·MPLS 的颗粒化 | 第26-27页 |
·MPLS 的shim | 第27页 |
·路由环(LOOP)的防止和监测 | 第27-28页 |
·MPLS 的标记封装 | 第28页 |
·MPLS 的两种路由机制 | 第28页 |
·MPLS 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MPLS 的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MPLS 组播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32-52页 |
·MPLS 与组播的结合 | 第32-34页 |
·MPLS 组播的存在意义 | 第32-33页 |
·MPLS 与组播结合技术的分析 | 第33-34页 |
·MPLS 组播的发展 | 第34页 |
·PIM-SM 组播协议实现 | 第34-44页 |
·PIM-SM 组播协议的分析 | 第34-36页 |
·PIM-SM 实现的整体流程 | 第36-37页 |
·PIM-SM 协议基本模块的实现 | 第37-43页 |
·实现的总结 | 第43-44页 |
·基于MPLS 的PIM-SM 组播的整体设计 | 第44-48页 |
·信息表 | 第44-45页 |
·组播数据包转发 | 第45-47页 |
·Join/Prune 消息构建LSP 组播树 | 第47-48页 |
·MPLS 组播的实现方案 | 第48-51页 |
·L2 标签分配树的建立 | 第49-50页 |
·组播LDP 模块设计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基于MPLS 的PIM-SM 组播的仿真实现 | 第52-65页 |
·PIM-SM 组播模块仿真设计 | 第52-53页 |
·MPLS_组播网络的仿真实现 | 第53-61页 |
·组播节点设计 | 第54-55页 |
·MPLS 节点设计 | 第55-57页 |
·MPLS 组播节点的实现 | 第57-59页 |
·Function Block 的实现 | 第59-61页 |
·MPLS 组播仿真实现实例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摘要 | 第68-70页 |
ABSTRACT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