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振动性能时程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第10-12页
   ·地震基本理论及动力相互作用第12-17页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7-18页
2 土的动力性质及动力本构模型第18-31页
   ·土的动力变形特性第18-19页
   ·土的动力本构模型第19-25页
   ·复合土体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第25-28页
   ·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第28-31页
     ·计算范围和边界设置第29-30页
     ·收敛标准和时间步长的选取第30-31页
3 不考虑上部结构影响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动力响应时程分析第31-51页
   ·引言第31页
   ·ADINA有限元软件简介第31-34页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第34-38页
     ·粘性土动力本构模型第34-35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5页
     ·数值计算基本假定第35-36页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第36页
     ·阻尼矩阵的确定第36页
     ·选取计算参数第36-37页
     ·传输边界的设定第37页
     ·地震波的确定第37-38页
   ·地震响应时程分析第38-49页
     ·加固深度为7m的地震时程分析第39-43页
     ·加固深度为15m的地震时程分析第43-49页
   ·计算结果对比与讨论第49页
   ·小结第49-51页
4 考虑上部结构影响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动力响应时程分析第51-74页
   ·引言第51-52页
   ·计算模型与参数选取第52-53页
     ·建立计算模型第52-53页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第53页
   ·不同上部结构的地震时程分析第53-69页
     ·上部结构为1层的地震时程分析第53-59页
     ·上部结构为3层的地震时程分析第59-64页
     ·上部结构为7层的地震时程分析第64-69页
   ·上部结构对复合地基影响的对比分析第69-72页
   ·小结第72-7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结论第74-75页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中考化学试卷的分析与思考--以江西省为例
下一篇:基于质量相关因素及结构失真测量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