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流体力学论文

基于诱导信息的交通流动力学特性与非线性密度波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46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20页
   ·交通流模型分类第20-43页
     ·交通流宏观模型第21-28页
     ·交通流微观模型第28-42页
     ·交通流介观模型第42-43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43-46页
第二章 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研究第46-62页
   ·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简介第47-51页
     ·HS模型第47-48页
     ·BL模型第48-50页
     ·敏感驾驶模型第50-51页
   ·可变安全间距模型第51-55页
   ·可变安全间距敏感驾驶模型第55-57页
   ·合作驾驶元胞自动机模型第57-62页
第三章 三类跟驰模型密度波的统一解第62-76页
   ·三类跟驰模型的简介第62-64页
   ·线性稳定性分析第64-66页
   ·Burgers方程第66-68页
   ·KdV方程第68-70页
   ·mKdV方程第70-72页
   ·实例分析第72-76页
第四章 基于ITS的车辆跟驰模型的研究第76-90页
   ·基于ITS的次近邻跟驰模型第76-77页
   ·多车辆作用模型简介第77-78页
   ·合作驾驶车辆跟驰模型第78-90页
     ·模型的提出第78-80页
     ·线性稳定性分析第80-81页
     ·mKdV方程第81-84页
     ·数值模拟第84-86页
     ·KdV方程第86-88页
     ·数值模拟第88-90页
第五章 合作驾驶格子流体力学模型第90-100页
   ·模型的提出第90-92页
   ·线性稳定性分析第92-94页
   ·非线性分析第94-98页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98-100页
第六章 流体力学模型和非线性密度波第100-110页
   ·速度梯度模型第100-105页
     ·模型简介第100-102页
     ·模型修正及线性分析第102-104页
     ·非线性分析第104-105页
   ·密度粘性流体力学模型第105-110页
     ·模型的提出第105-107页
     ·模型分析第107-110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10-114页
   ·本文的工作总结第110-112页
   ·交通流研究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发裹意见书第127-128页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的引航公司战略联盟研究
下一篇:宁波大港引航有限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