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货车论文

新一代货车通用性能参数试验台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21页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第8-10页
 1.2 国外货车转向架发展概况第10-13页
 1.3 我国货车转向架发展现状第13-17页
 1.4 国内外货车转向架参数试验台的发展概况第17-19页
 1.5 论文所做的工作第19-21页
第2章 货车通用性能参数试验台方案设计第21-31页
 2.1 试验台组成介绍第21-23页
 2.2 转向架零部件疲劳测试台的测试原理、功能、组成第23-24页
  2.2.1 转向架零部件疲劳测试台的测试原理第23页
  2.2.2 转向架零部件疲劳测试台的功能第23页
  2.2.3 转向架零部件疲劳测试台的组成第23-24页
 2.3 转向架参数测试台的测试原理、功能、组成第24-28页
  2.3.1 转向架参数测试台的测试原理第24页
  2.3.2 转向架参数测试台的功能第24-25页
  2.3.3 转向架参数测试台的组成第25-28页
 2.4 车体静强度测试台的测试原理、功能、组成第28-30页
  2.4.1 车体静强度测试台的测试原理第28页
  2.4.2 车体静强度测试台的功能第28页
  2.4.3 车体静强度测试台的组成第28-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测试台主要受力部件有限元分析第31-42页
 3.1 有限元方法概述第31页
 3.2 上平台的有限元分析第31-32页
  3.2.1 上平台的结构特点和计算分析方法第31-32页
  3.2.2 上平台的强度评定第32页
 3.3 龙门架的有限元分析第32-34页
  3.3.1 龙门架的结构特点和计算分析方法第33页
  3.3.2 龙门架的强度评定第33-34页
  3.3.3 龙门架的模态分析第34页
 3.4 承力墩的有限元分析第34-41页
  3.4.1 承力墩的结构特点和计算分析方法第34-35页
  3.4.2 承力墩的强度评定第35-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货车车辆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程序第42-75页
 4.1 虚拟仪器介绍第42-43页
 4.2 货车轮轴重的测试第43-46页
  4.2.1 车辆轮轴重的测试原理第44-45页
  4.2.2 车辆轮轴重的测试方法第45页
  4.2.3 车辆轮轴重的测试程序第45-46页
 4.3 车体静强度的测试第46-49页
 4.4 货车转向架参数的测试第49-66页
  4.4.1 货车转向架抗剪、抗弯刚度的测试第49-55页
   4.4.1.1 货车转向架抗剪、抗弯刚度的理论推导第49-53页
   4.4.1.2 货车转向架抗剪、抗弯刚度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程序第53-55页
  4.4.2 三大件式转向架抗菱刚度的测试第55-58页
   4.4.2.1 三大件式转向架抗菱刚度的理论计算第55-57页
   4.4.2.2 三大件式转向架抗菱刚度的测试方法第57-58页
   4.4.2.3 三大件式转向架抗菱刚度的测试程序第58页
  4.4.3 货车转向架轴箱悬挂刚度的测试第58-62页
   4.4.3.1 货车转向架轴箱悬挂刚度的测试原理第59页
   4.4.3.2 轴箱悬挂垂向刚度的测试方法第59-60页
   4.4.3.3 轴箱悬挂垂向刚度的测试程序第60-61页
   4.4.3.4 轴箱悬挂横向刚度的测试方法第61页
   4.4.3.5 轴箱悬挂纵向刚度的测试方法第61-62页
  4.4.4 货车转向架中央悬挂刚度的测试第62-64页
   4.4.4.1 货车转向架中央悬挂刚度的测试原理第62-63页
   4.4.4.2 中央悬挂垂向刚度的测试方法第63页
   4.4.4.3 中央悬挂横向刚度的测试方法第63-64页
  4.4.5 心盘、旁承回转摩擦力矩的测试第64-66页
   4.4.5.1 心盘、旁承回转摩擦力矩的测试方法第64-66页
   4.4.5.2 心盘、旁承回转摩擦力矩的测试程序第66页
 4.5 减振器的测试第66-74页
  4.5.1 液压减振器第66-68页
   4.5.1.1 液压减振器阻尼系数的理论计算第66-68页
   4.5.1.2 液压减振器阻尼系数的测试方法第68页
  4.5.2 摩擦减振器第68-74页
   4.5.2.1 相对摩擦系数的理论推导第70-72页
   4.5.2.2 相对摩擦系数的测试方法第72-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结论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双右边界(DRB)双元载体系统和MAS技术改良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研究
下一篇:金属配合物及其金属胶束催化2,6-二甲基苯酚的氧化偶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