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写词(ABBREVIATION) | 第12-13页 |
1 文章综述 | 第13-23页 |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与抗性基因的鉴定 | 第13页 |
·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3-15页 |
·农杆菌介导植物转化技术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农杆菌介导植物转化技术在禾本科植物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遗传转化中生物安全标记基因和无选择标记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水稻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3页 |
·菌株及质粒 | 第23-24页 |
·PCR引物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适合电激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25页 |
·电激转化 | 第25页 |
·菌株的保存 | 第25-26页 |
·外植体的培养及农杆菌的遗传转化 | 第26-28页 |
·水稻抗性植株的检测 | 第28-32页 |
·PCR检测 | 第28-30页 |
·SOUTHERN BLOT检测 | 第30-32页 |
·抗性检测 | 第32页 |
·获得无标记基因转基因植株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程序 | 第33-34页 |
·RM206标记准确性验证 | 第33页 |
·选择程序 | 第33-34页 |
·白叶枯接种及抗性分析 | 第34页 |
·杂交组合配制及异地同步选择 | 第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3页 |
·籼稻转化再生体系的优化与建立 | 第34-42页 |
·不同基因型籼稻各发育阶段对潮霉素敏感性试验 | 第35-37页 |
·培养基对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继代、筛选和分化的影响 | 第37-39页 |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优化的籼稻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1-42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析 | 第42-50页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其后代检测 | 第42-43页 |
·转基因植株的T0代检测 | 第43-45页 |
·转基因植株的T1代检测 | 第45-47页 |
·转基因植株T2代的检测 | 第47-48页 |
·转基因植株T3代的检测 | 第48页 |
·SOUTHERN BLOT验证 | 第48-50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50-53页 |
·RM206标记的准确性验证 | 第50页 |
·RM206选择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4 结论 | 第53-55页 |
·农杆菌介导的籼稻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53页 |
·农杆菌介导的籼稻转化体系获得XA21转基因植株 | 第53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转Xa23基因植株 | 第53-55页 |
5 讨论 | 第55-61页 |
·水稻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55-56页 |
·农杆菌介导水稻愈伤组织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56-57页 |
·不同菌液浓度的农杆菌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培养基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7页 |
·基因型与转化效率的关系 | 第57页 |
·基因沉默 | 第57-58页 |
·利用双右边界双元载体系统与去除标记基因的其它方法的比较 | 第58-59页 |
·MAS实施中分子标记的选择及利用 | 第59-60页 |
·MAS育种程序的建立 | 第60页 |
·传统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机结合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Ⅰ 试验使用仪器药品名称型号及生产厂家 | 第67-6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