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旦八油区长4+5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选题依据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剩余油分布技术及研究进展第10-14页
     ·低渗油藏剩余油挖潜研究第14-15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范围第15页
     ·存在问题第15-16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主要完成工作量第17-19页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19-21页
第二章 小层对比与油藏构造第21-32页
   ·小层对比第22-29页
     ·小层对比标志第22-27页
     ·油层组分界第27-29页
   ·油藏构造精细分析第29-31页
     ·构造背景第29页
     ·长4+5油层组构造特征第29-31页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第32-43页
   ·长4+5三角洲沉积特征第32-37页
     ·长4+5下三角洲前缘第32-36页
     ·长4+5上三角洲平原第36-37页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37-39页
   ·长6—长4+5沉积相体系的三维地震分析第39-40页
   ·油层穿时对比对注水的影响第40-42页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测井二次处理解释与储层非均质性第43-62页
   ·测井二次处理解释第43-45页
     ·测井标准化处理第43-44页
     ·孔渗饱计算第44-45页
   ·四性关系与油水干层识别第45-49页
     ·四性关系第45-47页
     ·油水干层解释标准第47-49页
   ·地质储量复算与储量动用状况分析第49-54页
     ·计算方法第49页
     ·计算参数的选定第49-52页
     ·原始地质储量复算第52-54页
     ·储量动用状况分析第54页
   ·非均质性分析第54-61页
     ·层间非均质性第54-55页
     ·层内非均质性第55-56页
     ·平面非均质性第56-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第62-76页
   ·低产、水淹井分布特征第62-64页
   ·地层亏空严重、产量递减快第64-68页
     ·地层能量分析第64-66页
     ·油田产量递减规律第66-68页
   ·注采系统不完善第68-70页
   ·注采的三大矛盾突出,水淹严重第70-73页
     ·油井见效特征分析第70-72页
     ·油井含水上升及水淹规律分析第72-73页
   ·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分析第73-75页
     ·地质因素第73-75页
     ·开发因素第75页
   ·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分布第76-96页
   ·储层精细地质建模第76-81页
   ·油藏数值模拟第81-86页
     ·油藏地质参数选择与储量拟合第81-83页
     ·生产动态数据输入与历史拟合第83-86页
   ·剩余油分布和压力分布特征第86-95页
     ·剩余储量分析第86-88页
     ·剩余油饱和度分析第88-89页
     ·油藏压力变化分析第89-91页
     ·剩余油分布的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型第91-95页
   ·小结第95-96页
第七章 油藏综合调整方案研究第96-112页
   ·总体思路第96-97页
   ·水淹井治理第97-102页
     ·隔层开采第97-98页
     ·化学堵水第98-100页
     ·线状注水第100-101页
     ·分层注水第101-102页
   ·低产(低效)井治理第102-109页
     ·注采井网完善第103-106页
     ·加强注水第106页
     ·双向调整第106-108页
     ·措施改造第108-109页
   ·开发效果预测第109-111页
   ·改层治理效果评价第111-112页
结论与认识第112-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麦地区小海子组礁滩体的识别与沉积储层综合研究
下一篇:青藏高原中部主要构造单元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古地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