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0-27页 |
·选题依据和目标 | 第10-12页 |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进展 | 第12-19页 |
·青藏高原构造单元划分基础分析 | 第12-16页 |
·冈瓦纳大陆和欧亚大陆界线研究的简单回顾与分析 | 第16-18页 |
·青藏高原构造古地磁研究的简单回顾与分析 | 第18-19页 |
·古地磁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野外工作 | 第20页 |
·实验室退磁方法 | 第20页 |
·磁性载体分析 | 第20-21页 |
·剩磁分量的分析与统计 | 第21页 |
·剩磁年代分析 | 第21-23页 |
·古地磁数据可靠性的判据 | 第23页 |
·构造运动的古地磁分析 | 第23-24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4-27页 |
第二章 羌北地块晚石炭-早三叠世古地磁结果 | 第27-42页 |
·区域地层概况与采样 | 第27-29页 |
·岩石磁学 | 第29-30页 |
·样品退磁特征 | 第30-34页 |
·剩磁分量统计分析及稳定性检验 | 第34-40页 |
·低温分量 | 第34-35页 |
·高温分量 | 第35-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昌都地块晚石炭-晚二叠世古地磁结果 | 第42-57页 |
·区域地层概况与采样 | 第42-44页 |
·岩石磁学 | 第44-47页 |
·古地磁结果分析 | 第47-53页 |
·开心岭群扎日根组(CP_z) | 第47页 |
·中二叠统开心岭群诺日巴尕日保组(P_2nr) | 第47-48页 |
·中二叠统开心岭群九十道班组(P_2j) | 第48-50页 |
·晚二叠统乌丽群那益雄(P_2n) | 第50-53页 |
·数据可靠性论证 | 第53-54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54-57页 |
第四章 羌北-昌都地块中-晚侏罗世雁石坪群古地磁结果 | 第57-73页 |
·区域地层概况与样品采集 | 第57-59页 |
·岩石磁学 | 第59-60页 |
·古地磁结果分析 | 第60-69页 |
·退磁特征 | 第60-63页 |
·低温分量 | 第63-64页 |
·高温分量 | 第64-69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69-73页 |
第五章 羌北、冈底斯地块三叠纪古地磁结果 | 第73-92页 |
·区域地层概况与采样 | 第73-75页 |
·岩石磁学 | 第75-78页 |
·措勤样品 | 第75-76页 |
·沱沱河样品 | 第76-78页 |
·措勤三叠纪退磁分析 | 第78-86页 |
·分量A | 第79页 |
·分量B | 第79-81页 |
·分量C | 第81-86页 |
·沱沱河晚三叠世退磁分析 | 第86-88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88-92页 |
第六章 羌北-昌都地块晚石炭至中侏罗世视磁极及块体运动 | 第92-99页 |
·羌北-昌都地块晚石炭至中侏罗古地磁结果 | 第92-95页 |
·晚石炭世 | 第92页 |
·早-中二叠世 | 第92-93页 |
·晚二叠世 | 第93-94页 |
·早三叠世 | 第94页 |
·晚三叠世 | 第94页 |
·中-晚侏罗世 | 第94-95页 |
·晚石炭至中侏罗世视极移曲线(APWP)及块体运动 | 第95-99页 |
结论 | 第99-102页 |
一 本文取得了如下进展 | 第99-101页 |
二 今后的工作设想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4页 |
附录 | 第114-1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作者简介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