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总论 | 第9页 |
·稻壳的形态结构及其化学组成 | 第9-11页 |
·稻壳的形态结构和性质 | 第9-10页 |
·稻壳的化学组成 | 第10-11页 |
·稻壳的有机成分 | 第10页 |
·稻壳中的无机成分 | 第10-11页 |
·国内外稻壳利用的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稻壳发电技术 | 第11-13页 |
·稻壳发电的发展和现状 | 第11-13页 |
·稻壳汽化发电技术的前景 | 第13页 |
·稻壳制备吸附剂 | 第13-14页 |
·溶液中金属或非金属离子的吸附剂 | 第13页 |
·水或气体中有毒性物质的吸附剂 | 第13-14页 |
·酶的载体 | 第14页 |
·色素类物质的吸附剂 | 第14页 |
·油类加工中的应用 | 第14页 |
·稻壳生产化工产品 | 第14-16页 |
·酸碱水解法 | 第14-15页 |
·高温分解 | 第15页 |
·制造水泥和人造木板 | 第15-16页 |
·饲料 | 第16-17页 |
·统糠饲料 | 第16页 |
·膨化稻壳饲料 | 第16页 |
·稻壳发酵饲料 | 第16-17页 |
·稻壳化学处理后做饲料 | 第17页 |
·种植业 | 第17页 |
·生物制剂 | 第17页 |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稻壳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 第19-29页 |
·引言 | 第1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19-20页 |
·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实验路线 | 第20页 |
·稻壳的碱处理 | 第20页 |
·稻壳的活化 | 第20-21页 |
·活化效果的评价 | 第21页 |
·灰分的测定 | 第21页 |
·干燥减量 | 第21页 |
·灼烧残渣 | 第21页 |
·pH值 | 第21页 |
·酸溶物 | 第2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7页 |
·碱液处理对稻壳灰分的影响 | 第21-22页 |
·活化方法对活化效果的影响 | 第22页 |
·影响氯化锌活化法效果的因素 | 第22-27页 |
·料液比对活化效果的影响 | 第22-23页 |
·活化液浓度对活化效果的影响 | 第23页 |
·活化温度对活化效果的影响 | 第23-24页 |
·活化时间对活化效果的影响 | 第24-25页 |
·脱硅稻壳氯化锌活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25-26页 |
·未脱硅稻壳氯化锌活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26-27页 |
·产品性能检测 | 第27页 |
·本章小节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稻壳灰制备植物油精炼中脱色剂的研究 | 第29-46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30页 |
·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实验路线 | 第31页 |
·稻壳灰的碱法处理 | 第31页 |
·酸法活化 | 第31页 |
·水蒸气法活化 | 第31页 |
·脱色率的测定 | 第31页 |
·残油率的测定 | 第31页 |
·过滤速度的测定 | 第31-32页 |
·比表面积和孔径孔容的测定 | 第32页 |
·添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残余皂的测定 | 第32页 |
·含磷量的测定 | 第32页 |
·过氧化值 | 第32页 |
·酸值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4页 |
·酸法活化工艺条件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2-36页 |
·碱液浓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溶煮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硫酸浓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3页 |
·活化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3页 |
·活化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干燥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最佳工艺确定 | 第34-35页 |
·二氧化硅溶出率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水蒸气法活化工艺条件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活化条件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产品性能检测及结构分析 | 第37-44页 |
·不同脱色剂基本性能的比较 | 第37-38页 |
·ARHA添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8页 |
·ARHA和活性白土脱色效果的比较 | 第38-39页 |
·产品结构分析和脱色机理探讨 | 第39-42页 |
·活性白土和ARHA配合使用对脱色效果和脱色成本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不同脱色剂对菜子油脱色的效果 | 第43-44页 |
·本章小节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稻壳灰制取水玻璃和白炭黑的研究 | 第46-56页 |
·引言 | 第4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46-47页 |
·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稻壳灰制备水玻璃工艺 | 第47页 |
·白炭黑制备工艺流程 | 第47页 |
·稻壳灰灰分的测定 | 第47页 |
·稻壳灰的碱处理 | 第47页 |
·二氧化硅溶出率的测定 | 第47页 |
·水玻璃模数的测定 | 第47-48页 |
·水玻璃制取白炭黑 | 第48页 |
·白炭黑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白炭黑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吸收值的分析 | 第48页 |
·加热减量 | 第48页 |
·灼烧减量 | 第48页 |
·水悬浮液pH值 | 第48页 |
·45μm筛余物 | 第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影响稻壳灰制备水玻璃的因素 | 第48-50页 |
·反应时间对二氧化硅溶出率和水玻璃模数的影响 | 第49页 |
·加碱量对二氧化硅溶出率和水玻璃模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影响水玻璃制备白炭黑的因素 | 第50-54页 |
·水玻璃中二氧化硅的浓度对白炭黑质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絮凝剂对白炭黑质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加酸方式对白炭黑质量的影响 | 第52页 |
·中和温度对白炭黑质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陈化时间对白炭黑质量的影响 | 第53页 |
·絮凝剂用量对白炭黑质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白炭黑制备最佳工艺条件确定和产品质量分析 | 第54页 |
·稻壳灰联产白炭黑和ARHA的经济评估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