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中生代盆地原始盆地恢复及其演化
前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9-17页 |
第一节 区域构造特征 | 第9-11页 |
一、 区域构造背景 | 第9页 |
二、 盆地基底 | 第9-10页 |
三、 地层层序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11-17页 |
一、 西部早期深坳陷区 | 第11-13页 |
二、 中部深坳陷区 | 第13-15页 |
三、 元谋隆起 | 第15页 |
四、 东部浅坳陷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楚雄盆地属性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对楚雄盆地属性的主要认识 | 第17-19页 |
一、 “周缘前陆盆地”的观点 | 第17页 |
二、 “弧后前陆盆地”的观点 | 第17-18页 |
三、 “裂谷”的观点 | 第18页 |
四、 “后陆盆地”的观点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前陆盆地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 第19-25页 |
一、 概念和特征 | 第19-21页 |
二、 前陆盆地的分类 | 第21-23页 |
三、 楚雄盆地中生代构造属性的思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哀牢山隆升时限和红河断裂带活动特点 | 第25-33页 |
第一节 哀牢山的隆升时限 | 第25-30页 |
一、 三叠纪哀牢山是否隆升 | 第25-27页 |
二、 侏罗纪哀牢山是否隆升 | 第27页 |
三、 哀牢山的隆升时限 | 第27-30页 |
第二节 红河断裂带 | 第30-33页 |
一、 左旋走滑时间及距离 | 第30-31页 |
二、 右旋走滑时间及距离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中生代沉积响应与原盆面貌 | 第33-55页 |
第一节 三叠纪 | 第33-44页 |
一、 今盆地边缘的沉积特征 | 第33-34页 |
二、 两盆地的沉积建造与沉积环境 | 第34-42页 |
三、 沉积物源分析 | 第42-44页 |
第二节 侏罗纪沉积环境 | 第44-54页 |
一、 两盆地的沉积建造与沉积环境 | 第44-51页 |
二、 沉积物源分析 | 第51-54页 |
第三节 早白垩世沉积环境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盆地属性及演化 | 第55-65页 |
第一节 盆地属性 | 第55-62页 |
一、 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55页 |
二、 火山岩分析 | 第55-56页 |
三、 砂岩碎屑分析 | 第56-57页 |
四、 地球化学分析 | 第57-61页 |
(一) 楚雄盆地 | 第57-58页 |
(二) 思茅盆地 | 第58-61页 |
五、 盆地属性 | 第61-62页 |
第二节 盆地演化 | 第62-65页 |
一、 基底沉降-裂陷阶段 | 第62-63页 |
二、 基底差异升降-坳陷阶段 | 第63-64页 |
三、 走滑挤压阶段 | 第64-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