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全球创意产业的兴起及其对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 | 第9-10页 |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创意产业概念研究 | 第13页 |
·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高校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 第14-15页 |
·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个案实践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人才的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创意产业 | 第19-21页 |
·创意产业人才 | 第21页 |
·创意产业的特征与分类 | 第21-24页 |
·创意产业的特征 | 第21-22页 |
·创意产业的分类 | 第22-24页 |
·创意产业人才的特征与分类 | 第24-28页 |
·创意产业人才的特征 | 第24-25页 |
·创意产业人才的分类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第28-39页 |
·国外城市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 第28-34页 |
·伦敦的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 第28-29页 |
·纽约的版权产业人才培养 | 第29-31页 |
·东京的内容产业人才培养 | 第31-33页 |
·国外发达城市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 第33-34页 |
·国内城市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 第34-39页 |
·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 第34-35页 |
·上海的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 第35-37页 |
·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 第37-38页 |
·国内发达城市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39-53页 |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 第39-42页 |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分类 | 第39-40页 |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 | 第40-42页 |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概况 | 第42-44页 |
·总量不足 | 第43页 |
·结构失衡 | 第43-44页 |
·素质不高 | 第44页 |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条件分析 | 第44-53页 |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 第44-48页 |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不足 | 第48-53页 |
第五章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 | 第53-59页 |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层次定位 | 第53-54页 |
·以培养高技能的“创意灰领”为基础 | 第53页 |
·以培养复合型的“创意白领”为重点 | 第53页 |
·以培养领军型的“创意金领”为核心 | 第53-54页 |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 第54-59页 |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总量目标 | 第54-56页 |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结构目标 | 第56-57页 |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第59-69页 |
·高校应承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和主要角色 | 第59-62页 |
·基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时调整完善学科和专业设置 | 第59-60页 |
·基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方式 | 第60-61页 |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长规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条件 | 第61-62页 |
·企业应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试验场”和推动者 | 第62-64页 |
·注重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 第62-63页 |
·建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 第63页 |
·提供系统性和实战性培训机会 | 第63-64页 |
·政府应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导向、支持和服务功能 | 第64-66页 |
·做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 | 第64-65页 |
·加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 第65页 |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长的法制环境 | 第65-66页 |
·社会应营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个性化成长的宽容氛围 | 第66-69页 |
·明晰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性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 第66-67页 |
·认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长规律 | 第67页 |
·构建科学和谐的创意生态系统 | 第67-68页 |
·推进社会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集聚 | 第68-69页 |
结束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