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页 |
| ·太阳简述及其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太阳耀斑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耀斑观测和分类 | 第12-18页 |
| ·耀斑观测 | 第12-16页 |
| ·白光观测 | 第12-14页 |
| ·单色像观测 | 第14页 |
| ·光谱观测 | 第14-15页 |
| ·射电观测 | 第15页 |
| ·X射线观测 | 第15-16页 |
| ·耀斑分类 | 第16-18页 |
| ·按照Hα观测到的耀斑的面积和亮度分类 | 第16页 |
| ·按照耀斑爆发的物理机制分类 | 第16-17页 |
| ·按X射线辐射分类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耀斑的理论研究 | 第18-28页 |
| ·磁能的贮存 | 第18-19页 |
| ·能量转化理论 | 第19-26页 |
| ·电流片模型 | 第20-21页 |
| ·磁通量环模型 | 第21-23页 |
| ·致密耀斑 | 第22页 |
| ·双带耀斑 | 第22-23页 |
| ·磁通量绳灾变模型 | 第23-26页 |
| ·耀斑后环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光谱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 第28-40页 |
| ·太阳光谱特征及其物理机制 | 第28-35页 |
| ·谱线的加宽机制 | 第28-32页 |
| ·自然致宽 | 第29页 |
| ·多普勒致宽 | 第29-31页 |
| ·压力致宽 | 第31页 |
| ·三种致宽机制的联合作用 | 第31-32页 |
| ·谱线不对称性 | 第32-33页 |
| ·谱线中心反转 | 第33-35页 |
| ·光谱研究方法 | 第35-40页 |
| ·Berkers的云模型 | 第35-36页 |
| ·P.Mein和N.Mein的微云模型 | 第36-37页 |
| ·多云模型 | 第37-40页 |
| 第五章 1981年4月27日耀斑后环的研究 | 第40-63页 |
| ·1981年4月27日耀斑后环概述 | 第40-43页 |
| ·1981年4月27日耀斑后环资料的处理 | 第43-46页 |
| ·扫描资料的数字化 | 第43-44页 |
| ·活动体内物理量场的计算 | 第44-46页 |
| ·1981年4月27日耀斑后环的动力学演化 | 第46-63页 |
| ·视向速度场的演化 | 第46-50页 |
| ·激发温度场的演化 | 第50-52页 |
| ·视向方向上单位截面柱体内的第二能态氢原子数密度场的演化 | 第52-53页 |
| ·微观湍动速度场的演化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