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边缘化生存--巴赫金对话理论与鲁迅作品解读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7页
绪论第7-10页
一、 以“我”为“中心”的巴赫金对话理论第10-34页
 (一) 《论行为哲学》:对话理论的开启第10-13页
 (二) 我—我:时间边缘的对话第13-19页
  1、 教育小说:成长着的我第13-14页
  2、 双重形象:时间增值中的我第14-15页
  3、 颠覆与重构:时间边缘中的革命性转换第15-16页
  4、 颠覆与重构的困境——一看鲁迅的文学世界第16-19页
 (三) 我—你:相互建构中的对话第19-27页
  1、 外位性:相互建构的基础第19-21页
  2、 自我意识:相互建构的保障第21-23页
  3、 从理解到赞同:相互建构的结果第23-25页
  4、 建构的渴望与艰难——二看鲁迅的文学世界第25-27页
 (四) 我—世界:边缘中的全面对话第27-34页
  1、 相互边缘:我与世界的互动生成第27-28页
  2、 超语言学:我与世界的共在生成第28-30页
  3、 第三个声音:长远时间中的我与世界第30-31页
  4、 从“有”对话到“无”对话第31-32页
  5、 “在”而“不属于”——三看鲁迅的文学世界第32-34页
二、 对话的构成要素及其要求第34-41页
 (一) 简要总结第34-36页
 (二) 对话的主体要求第36-37页
 (三) 对话的话题要求第37-39页
 (四) 对话的环境要求第39-41页
三、 巴赫金、马克思与社会变革第41-43页
结语: 对话的合理性第43-45页
注释第45-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后记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原因分析
下一篇:化工过程视景仿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