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页 |
| 1.1 乙醇工业的现状 | 第13-15页 |
| 1.1.1 国内乙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状况 | 第13-14页 |
| 1.1.2 世界乙醇工业概况 | 第14-15页 |
| 1.2 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 1.3 木质纤维素原料生产乙醇的研究进展 | 第16-28页 |
| 1.3.1 我国秸秆资源情况 | 第16-18页 |
| 1.3.2 秸秆乙醇发酵对原料的处理 | 第18-21页 |
| 1.3.2.1 木质纤维素的酸水解处理 | 第18-20页 |
| 1.3.2.2 木质纤维素的蒸汽爆破处理 | 第20页 |
| 1.3.2.3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酶解糖化 | 第20-21页 |
| 1.3.3 己糖和戊糖的乙醇发酵 | 第21-25页 |
| 1.3.4 木质纤维素乙醇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 1.4 固态乙醇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 1.5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9-30页 |
| 1.6 燃料乙醇固态生产工艺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耐酸耐高温乙醇酵母的选育及固态SSF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2-46页 |
| 2.1 引言 | 第32页 |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2.2.1 材料 | 第32页 |
| 2.2.2 培养基 | 第32-33页 |
| 2.2.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 2.3.1 乙醇发酵性能测定 | 第34-35页 |
| 2.3.2 酵母菌对乙醇耐受能力测定 | 第35页 |
| 2.3.3 酵母菌株耐乙酸实验 | 第35-36页 |
| 2.3.4 丁酸浓度对酵母发酵的影响 | 第36页 |
| 2.3.5 N62的生理生化性能测定与菌株的初步分类鉴定 | 第36-38页 |
| 2.3.5.1 N62生长曲线 | 第36-37页 |
| 2.3.5.2 N62菌株产子囊孢子情况 | 第37页 |
| 2.3.5.3 N62对硝酸盐的利用 | 第37-38页 |
| 2.3.5.4 pH值对N62乙醇发酵的影响 | 第38页 |
| 2.3.5.5 N62固态发酵实验 | 第38页 |
| 2.4 N62菌株SSF固态乙醇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8-44页 |
| 2.4.1 淀粉浓度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2.4.2 发酵温度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2.4.3 最低糖化酶用量的确定 | 第40-41页 |
| 2.4.4 发酵时间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41页 |
| 2.4.5 发酵基质中水分对淀粉乙醇比转化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2.4.6 酸性蛋白酶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 2.4.7 淀粉质材料固态发酵乙醇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木糖发酵酵母菌株的选育 | 第46-65页 |
| 3.1 引言 | 第46-48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3页 |
| 3.2.1 材料 | 第48-53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 3.3.1 酵母菌株的筛选 | 第53页 |
| 3.3.2 酵母代谢木糖实验 | 第53页 |
| 3.3.3 酵母发酵木糖实验 | 第53-54页 |
| 3.3.4 酵母耐乙醇性能实验 | 第54页 |
| 3.3.5 酵母T_(021)性能测定与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54-61页 |
| 3.3.6 玉米秸秆水解液T_(021)乙醇发酵 | 第61-6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四章 玉米秸秆生产乙醇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65-84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 4.1.1 材料 | 第65页 |
| 4.1.2 方法 | 第65-67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7-82页 |
| 4.2.1 玉米秸秆粉酸预处理条件的确定 | 第67-73页 |
| 4.2.1.1 温度对玉米秸秆粉稀硫酸水解的影响 | 第67页 |
| 4.2.1.2 水解时间的影响 | 第67页 |
| 4.2.1.3 硫酸浓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 4.2.1.4 粒度的对玉米秸秆水解的影响 | 第68-69页 |
| 4.2.1.5 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第69页 |
| 4.2.1.6 玉米秸秆酸水解条件优化试验 | 第69-70页 |
| 4.2.1.7 水解糖液组成分析 | 第70-71页 |
| 4.2.1.8 酸处理后玉米秸秆组织的变化 | 第71-73页 |
| 4.2.2 玉米秸秆粉的酶解条件的确定 | 第73-78页 |
| 4.2.2.1 纤维素酶用量对秸秆水解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 4.2.2.2 水解时间对秸秆水解率的影响 | 第74页 |
| 4.2.2.3 水解温度对秸秆水解的影响 | 第74-75页 |
| 4.2.2.4 pH值对秸杆水解率的影响 | 第75页 |
| 4.2.2.5 水解过程中酶蛋白含量变化 | 第75页 |
| 4.2.2.6 酶处理后玉米秸秆组织的变化 | 第75-78页 |
| 4.2.3 玉米秸秆粉SSF乙醇发酵 | 第78-82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五章 固态基质乙醇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84-102页 |
| 5.1 引言 | 第84-85页 |
| 5.2 材料方法 | 第85-86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6-101页 |
| 5.3.1 SSF淀粉质材料固态乙醇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86-93页 |
| 5.3.1.1 发酵时间对酵母活细胞数的影响 | 第86-87页 |
| 5.3.1.2 乙醇生成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87-88页 |
| 5.3.1.3 淀粉消耗的动力学模型 | 第88-89页 |
| 5.3.1.4 模型求解与验证 | 第89-93页 |
| 5.3.2 玉米秸杆SSF生产乙醇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93-101页 |
| 5.3.2.1 酵母细胞随时间的变化 | 第93-94页 |
| 5.3.2.2 玉米秸秆发酵过程中乙醇浓度的变化 | 第94-96页 |
| 5.3.2.3 纤维素酶活力随时间的变化 | 第96-97页 |
| 5.3.2.4 模型求解与验证 | 第97-10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六章 固态淀粉质CO_2气载乙醇发酵分离耦合过程的研究 | 第102-110页 |
| 6.1 引言 | 第102页 |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 6.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 6.2.2 实验装置及原理 | 第103页 |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08页 |
| 6.3.1 CO_2流量与乙醇载气蒸馏耦合效率 | 第104-105页 |
| 6.3.2 发酵过程中基质温度的控制 | 第105-106页 |
| 6.3.3 淀粉固态基质GSEF发酵热的理论计算 | 第106-108页 |
| 6.3.4 CO_2气载乙醇发酵分离耦合工艺与封闭发酵的比较 | 第108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七章 固态基质乙醇连续蒸馏设备的设计计算与操作条件确定 | 第110-124页 |
| 7.1 引言 | 第110页 |
| 7.2 固态基质乙醇连续蒸馏塔设计思路 | 第110-111页 |
| 7.2.1 工作原理 | 第110-111页 |
| 7.2.2 机械塔板的运动 | 第111页 |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3页 |
| 7.3.1 固态基质乙醇连续蒸馏塔设计 | 第111-120页 |
| 7.3.2 固态基质乙醇连续蒸馏塔操作条件的确定 | 第120-122页 |
| 7.3.3 固态发酵乙醇糟的饲料初步评价 | 第122-123页 |
| 7.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八章 燃料乙醇固态生产工艺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 8.1 总结 | 第124-125页 |
| 8.1.1 燃料乙醇固态生产工艺优点及不足 | 第124页 |
| 8.1.2 工艺过程 | 第124-125页 |
| 8.1.3 主要工艺参数 | 第125页 |
| 8.1.4 主要技术指标 | 第125页 |
| 8.1.5 环境保护 | 第125页 |
| 8.1.6 饲料价值 | 第125页 |
| 8.2 本项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 8.3 展望 | 第126-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5-136页 |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