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本领域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9-11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2章 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12-27页 |
2.1 交通流动力学的主要模型 | 第12-16页 |
2.1.1 运动学模型 | 第12-13页 |
2.1.2 动力学模型 | 第13-15页 |
2.1.3 动力论模型 | 第15-16页 |
2.2 元胞自动机理论 | 第16-22页 |
2.2.1 计算科学的新领域 | 第16-17页 |
2.2.2 “生命”自我复制过程 | 第17-20页 |
2.2.3 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的步骤 | 第20-21页 |
2.2.4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2.3 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特点 | 第22-27页 |
2.3.1 一维交通流BML模型 | 第23页 |
2.3.2 一维交通流NS和FI模型 | 第23-24页 |
2.3.3 解析平均场 | 第24-27页 |
第3章 二维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研究 | 第27-35页 |
3.1 绿波模型与交通灯效应 | 第27-29页 |
3.1.1 概述 | 第27-28页 |
3.1.2 模型的计算机实现 | 第28-29页 |
3.1.3 模型的模拟 | 第29页 |
3.2 刹车对交通流的影响 | 第29-33页 |
3.2.1 模型 | 第30-31页 |
3.2.2 演化方程 | 第31-32页 |
3.2.3 转向概率效应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一维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研究 | 第35-50页 |
4.1 一维多速交通流模型 | 第35-39页 |
4.1.1 模型 | 第35页 |
4.1.2 演化规则 | 第35页 |
4.1.3 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35-39页 |
4.2 一维随机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39-42页 |
4.2.1 引言 | 第39-40页 |
4.2.2 确定性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40-41页 |
4.2.3 随机刹车效应 | 第41页 |
4.2.4 粒子的产生与消失 | 第41-42页 |
4.2.5 完全随机模型 | 第42页 |
4.3 随机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状态演化分析 | 第42-46页 |
4.3.1 平均场近似 | 第42-44页 |
4.3.2 线性模型 | 第44-45页 |
4.3.3 讨论 | 第45-46页 |
4.4 修正NS模型 | 第46-50页 |
第5章 开放边界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交通容量 | 第50-58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模型 | 第50-52页 |
5.2.1 状态变量与规则 | 第50-52页 |
5.2.2 评价指标 | 第52页 |
5.3 车辆运行模拟和讨论 | 第52-54页 |
5.4 交通容量 | 第54-58页 |
5.4.1 统计指标 | 第54-55页 |
5.4.2 车辆运行模拟和讨论 | 第55-58页 |
第6章 城市快速道路交通流可视化方法分析 | 第58-63页 |
6.1 概述 | 第58页 |
6.2 城市快速道路交通流的基本运行状态与特征 | 第58-59页 |
6.3 交通流仿真模型 | 第59-63页 |
6.3.1 城市快速道路交通流仿真模型的实用性 | 第61-62页 |
6.3.2 城市快速道路交通流仿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62-6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