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因素 | 第11-12页 |
2 影响水稻分蘖成穗的因素 | 第12-13页 |
3 水稻不同蘖位的经济价值 | 第13-15页 |
4 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第15-17页 |
·氮肥利用现状 | 第15页 |
·管理技术对氮肥利用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不同氮肥运筹对产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页 |
ABSTRACT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本苗数对机插杂交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 | 第23-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基本苗数对机插杂交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4-25页 |
·基本苗数对机插杂交稻群体茎蘖数的影响 | 第25-26页 |
·基本苗数对机插杂交稻分蘖发生的影响 | 第26-27页 |
·基本苗数对机插杂交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 第27-28页 |
·基本苗数对机插杂交稻分蘖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28-30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ABSTRACT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基本苗数对机插杂交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 第35-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不同基本苗数下产量与总颖花量的关系 | 第36-37页 |
·不同基本苗数下的茎蘖动态 | 第37页 |
·不同基本苗数下的叶面积 | 第37-38页 |
·不同基本苗数下的干物质积累 | 第38-39页 |
·不同基本苗数下的干物质转运 | 第39-40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0页 |
·机插杂交稻高产生产特点与群体质量 | 第40页 |
·机插杂交稻高产栽培的调控途径 | 第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ABSTRACT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蘖氮肥配比对机插杂交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第4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基蘖氮肥配比对机插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基蘖氮肥配比对机插杂交稻群体吸氮的影响 | 第45-46页 |
·基蘖氮肥配比对机插杂交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46页 |
·基蘖氮肥配比对机插杂交稻氮素转运的影响 | 第46-47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7-48页 |
·氮肥运筹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47页 |
·氮肥运筹对机插杂交稻氮素转运的影响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ABSTRACT | 第49-51页 |
第五章 落谷密度、方式及激素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 第51-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试验设计 | 第51-52页 |
·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落谷密度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第52-54页 |
·落谷方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第54页 |
·激素处理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第54-55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ABSTRACT | 第57-59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9-65页 |
1 讨论 | 第59-61页 |
·基本苗数对机插稻分蘖发生、成穗与利用的影响 | 第59-60页 |
·基本苗数对机插杂交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 第60页 |
·氮肥运筹对机插杂交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第60-61页 |
·落谷密度、方式及激素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 第61页 |
2 结论 | 第61-62页 |
3 创新点 | 第62页 |
4 研究展望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