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9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第一章 破门而入篇——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体系的冲击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食”视角下的近世饮食特色 | 第10-13页 |
一、对传统中国主食体系的补充 | 第10-11页 |
二、副食体系之新变 | 第11-13页 |
第二节 “饮”视角下的饮食特色 | 第13-16页 |
一、以优雅、浪漫为情调的咖啡 | 第14页 |
二、西式酒品在中国的发展 | 第14-16页 |
三、冰淇淋等其它西式饮料的畅销 | 第16页 |
第三节 西方饮食文化的综合载体——西餐馆 | 第16-19页 |
一、硬件——优雅的就餐环境与设施 | 第16页 |
二、软件——热情周到的服务礼仪 | 第16页 |
三、以金银器物为主的西式餐具 | 第16-17页 |
四、西餐厅在中国的分布经营情况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渐行渐染篇——西方饮食文化的渐入对我国传统饮食方式的影响 | 第19-25页 |
第一节 饮食方式的变化 | 第19-20页 |
一、合餐为主,分餐试行 | 第19-20页 |
二、仿五餐制——特殊现象 | 第20页 |
第二节 宴请社交方式的新变 | 第20-25页 |
一、便捷的西式酒会 | 第21-22页 |
二、西式文明饮食礼仪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心理认识篇——西方饮食文化的突入对中国人饮食心理的影响 | 第25-32页 |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初涉西餐的抗拒心理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接受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餐风尚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女性在社会饮食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原因解析篇——近世中国饮食文化新变之因素 | 第32-42页 |
第一节 社会政治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第32-35页 |
一、不平等条约与西人享有特权 | 第32-33页 |
二、战争及人口移动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三、政界和知识界的推动 | 第35页 |
第二节 经济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一、西方强大经济力量的推动 | 第35-36页 |
二、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滞后 | 第36-37页 |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文化观念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第38-42页 |
一、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 第38-39页 |
二、中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 第39-40页 |
三、中国文化的自新机制 | 第40-42页 |
第五章 价值分析篇——中西饮食观价值优劣之比较 | 第42-49页 |
第一节 基于不同哲学思维的中西饮食观 | 第42-43页 |
一、“天人合一”与感性饮食观的形成 | 第42页 |
二、“天人两分”与理性饮食观的形成 | 第42-43页 |
第二节 以科学观和营养观统筹未来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方向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以卫生与节俭的作风规范中国人饮食活动的行为表现 | 第44-47页 |
第四节 保持民族饮食文化精髓以追求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