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卧底侦查概述 | 第11-14页 |
第一节 卧底侦查的概念 | 第11-12页 |
一、关于卧底侦查概念的争议 | 第11页 |
二、笔者观点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卧底侦查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2-14页 |
一、卧底侦查与诱惑侦查 | 第12-13页 |
二、卧底侦查与特情侦查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当前我国卧底侦查存在的问题 | 第14-19页 |
第一节 我国卧底侦查的运用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 | 第14-16页 |
一、《刑事诉讼法》没有授予侦查主体运用卧底侦查的权力 | 第14-15页 |
二、《人民警察法》规定的笼统性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的状况 | 第16-17页 |
一、审查监督机制的缺失 | 第16-17页 |
二、不当卧底侦查的当事人缺乏必要的救济渠道 | 第17页 |
三、证据材料不能直接作为证据使用 | 第17页 |
第三节 对卧底侦查行为正当性的质疑 | 第17-19页 |
一、卧底侦查作为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秘密侦查措施,有恣意侵犯公民权利的趋势 | 第17-18页 |
二、卧底侦查中包含欺诈手段,有违司法诚信 | 第18页 |
三、卧底侦查使侦查人员长期生活在高压、高风险的犯罪组织内部,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有违人道主义原则 | 第18页 |
四、卧底侦查进程不易监督控制,侦查人员可能变质,卧底侦查本身也可能被一些政客变相地利用为打压异己的手段 | 第18页 |
五、卧底侦查占用大量司法资源,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对卧底侦查的正当性和可罚性问题的分析 | 第19-24页 |
第一节 卧底侦查的正当性依据 | 第19-22页 |
一、从卧底侦查可能侵犯的权益看,隐私权等基本权利当属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 第19-20页 |
二、从普通公众的伦理道德要求来看卧底侦查并未超出社会的容忍度 | 第20页 |
三、从侦查破案的角度看,卧底侦查显然有其必要性 | 第20-21页 |
四、综合各方面利益进行权衡,卧底侦查运用得当利大于弊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卧底侦查犯罪行为的可罚性问题 | 第22-24页 |
一、卧底侦查人员的犯罪行为是依照法令的行为 | 第22页 |
二、卧底侦查人员的犯罪行为是依上级命令的行为 | 第22-23页 |
三、卧底侦查人员的犯罪行为是紧急避险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域外卧底侦查的立法考察 | 第24-28页 |
第一节 美国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德国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 | 第26-27页 |
第四节 我国澳门地区 | 第27页 |
第五节 评析 | 第27-28页 |
第五章 关于我国卧底侦查行为制度建构的思考 | 第28-44页 |
第一节 侦查理念的转变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我国卧底侦查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0-32页 |
一、我国卧底侦查立法模式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 第30页 |
二、我国卧底侦查立法宜采取的模式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我国卧底侦查基本原则的确立 | 第32-34页 |
一、比例原则 | 第32-33页 |
二、用途正当性原则 | 第33页 |
三、司法审查原则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我国卧底侦查基本框架的建构 | 第34-44页 |
一、明确卧底侦查的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二、构建卧底侦查的实体性要件 | 第35-36页 |
三、构建卧底侦查的程序性要件 | 第36-37页 |
四、确立卧底侦查员的选拔机制 | 第37-39页 |
五、规范对卧底侦查员的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六、完善对卧底侦查员的保护机制 | 第40-42页 |
七、明确对卧底侦查中所获证据的证明力规定 | 第42-43页 |
八、规制对被侦查者的救济机制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