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净土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昙鸾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昙鸾的生平与著述 | 第10-12页 |
一、昙鸾生平 | 第10-11页 |
二、皈依净土 | 第11页 |
三、昙鸾的著作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昙鸾净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学术渊源 | 第12-16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12-13页 |
二、当时的佛教状况 | 第13页 |
三、昙鸾思想学术渊源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昙鸾净土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6-30页 |
第一节 二道二力 判教立宗 | 第16-21页 |
一、五浊恶世 | 第16-17页 |
二、二道二力思想 | 第17-20页 |
三、判教立宗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无生之生毕竟成佛 | 第21-30页 |
一、佛力可靠 | 第22-23页 |
二、无生之生说 | 第23-24页 |
三、九品往生 | 第24-25页 |
四、带业往生 | 第25-30页 |
第三章 昙鸾净土思想的修行方法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实相念佛 | 第30-33页 |
一、何谓实相 | 第30-31页 |
二、广略相入 | 第31-32页 |
三、实相念佛与禅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观想念佛 | 第33-35页 |
一、观想的内容 | 第33-34页 |
二、观难成就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称名念佛 | 第35-40页 |
一、持名念佛学说的建立 | 第35-36页 |
二、称名念佛的论证 | 第36-38页 |
三、称名念佛之实践要求——“十念”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昙鸾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定位 | 第40-46页 |
第一节 对昙鸾的历史定位 | 第40-43页 |
一、净土宗定祖立宗的过程 | 第40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第二节 昙鸾对净土思想的贡献 | 第43-46页 |
一、他力性——开辟了他力救助的先河 | 第43-44页 |
二、以称名念佛为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修持方法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