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导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评述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 第17-18页 |
| 2.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基本理论 | 第18-29页 |
|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 ·审计准则的涵义 | 第18-19页 |
|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涵义 | 第19-20页 |
|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特点、作用、结构和内容 | 第20-24页 |
|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特点 | 第20-21页 |
|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作用 | 第21-22页 |
|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结构和内容 | 第22-24页 |
|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变迁 | 第24-27页 |
|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产生 | 第24-25页 |
| ·国际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变迁 | 第25-26页 |
|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变迁 | 第26-27页 |
|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制度变迁的几点启示 | 第27-29页 |
| 3.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分析 | 第29-45页 |
|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总体概括 | 第29-31页 |
|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我国审计准则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 第29-30页 |
|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总体概括 | 第30-31页 |
|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具体分析 | 第31-44页 |
| ·框架体系 | 第31-34页 |
| ·审计模式 | 第34-39页 |
| ·具体准则趋同分析 | 第39-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4.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 第45-53页 |
| ·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创新 | 第45-49页 |
| ·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 第46页 |
| ·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 号——验资》准则 | 第46-48页 |
| ·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 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准则 | 第48-49页 |
| ·未区分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 | 第49-50页 |
| ·部分具体准则的差异 | 第50-51页 |
| ·准则行文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5.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存在的不足 | 第53-58页 |
| ·准则整体方面 | 第53-54页 |
| ·具体准则方面 | 第54-57页 |
| ·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 第54页 |
| ·与治理层的沟通 | 第54-55页 |
| ·重要性准则 | 第55页 |
| ·存货监盘 | 第55-56页 |
| ·关联方 | 第56页 |
| ·审计报告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6.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完善措施 | 第58-65页 |
| ·准则整体方面 | 第58-59页 |
| ·具体准则方面 | 第59-65页 |
| ·关于舞弊准则的完善 | 第59页 |
| ·关于与治理层沟通准则的完善 | 第59-60页 |
| ·关于重要性准则的完善 | 第60-62页 |
| ·关于关联方准则的完善 | 第62-63页 |
| ·关于审计报告准则的完善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