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逐圈测量与束流反馈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2页 |
·逐圈测量系统的集成 | 第12-13页 |
·横向模拟反馈系统的改进 | 第13页 |
·基于逐圈逐束团测量和横向模拟反馈的实验 | 第13页 |
·创新及特色 | 第13-14页 |
第2章 逐圈测量与横向反馈相关理论 | 第14-26页 |
·束流运动及其频谱信号 | 第14-18页 |
·电子储存环中的束流运动 | 第14-15页 |
·束流在时频域的调制 | 第15-18页 |
·束流信号探测及信号处理 | 第18-21页 |
·束流位置信号探测 | 第18-21页 |
·逐束团反馈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尾场效应和耦合阻抗 | 第21页 |
·横向耦合束团不稳定性描述 | 第21-22页 |
·逐束团反馈原理 | 第22-23页 |
·测量和反馈中的信号处理 | 第23-26页 |
·反馈系统中的信号处理 | 第23-26页 |
第3章 逐圈测量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 第26-46页 |
·对数比处理与束流位置信号获取 | 第26-29页 |
·BERGOZ LR-BPM处理模块 | 第26-29页 |
·信号采集模块GAGE CS1250和时钟模块 | 第29-30页 |
·控制软件与信号分析 | 第30-35页 |
·数据获取与显示程序 | 第32-34页 |
·系统联机调试 | 第34-35页 |
·逐圈测量系统的应用 | 第35-46页 |
·基于NAFF算法的瞬时工作点提取 | 第35-38页 |
·横向相空间测量 | 第38-41页 |
·基于数字锁相检测的阻尼时间计算 | 第41-44页 |
·横向XY耦合度测量 | 第44-46页 |
第4章 HLS横向模拟反馈系统的改进 | 第46-60页 |
·改进方案中的关键问题 | 第46-48页 |
·信号传输中的信号反射 | 第46-47页 |
·系统动态范围与信噪比 | 第47-48页 |
·横向模拟反馈系统改进 | 第48-54页 |
·前端电子学处理模块的改进 | 第48-49页 |
·束流位置信号直流成分剔除单元 | 第49-50页 |
·信号矢量运算单元改进 | 第50-51页 |
·光纤滤波器的应用 | 第51-52页 |
·新反馈条带的使用 | 第52-53页 |
·增益独立可调模块 | 第53-54页 |
·基于EPICS的系统控制软件 | 第54-57页 |
·EPICS控制系统模型 | 第55页 |
·合肥光源模拟反馈控制系统 | 第55-57页 |
·相关实验系统的研制和集成 | 第57-60页 |
·基于扫频激励的单束团形成 | 第57-58页 |
·快速门控测量系统 | 第58-60页 |
第5章 相关实验研究和分析 | 第60-90页 |
·纵向振荡对横向反馈的影响计算 | 第60-62页 |
·纵向振荡幅度的测量 | 第60页 |
·纵向振荡对横向反馈检波的影响 | 第60-61页 |
·纵向振荡对横向反馈相位影响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页 |
·使用TBT研究HLS注入状态下不稳定性 | 第62-68页 |
·注入时工作点和相图 | 第62-65页 |
·模拟反馈系统的阻尼时间测量 | 第65-66页 |
·模拟反馈系统注入实验 | 第66-68页 |
·使用TBT研究HLS运行状态下不稳定性 | 第68-74页 |
·测量系统和试验条件 | 第68-69页 |
·数据分析与计算 | 第69-73页 |
·实验小结 | 第73-74页 |
·模拟反馈系统调试实验 | 第74-83页 |
·下变频单元3*RF信号相位调整 | 第74页 |
·束流信号直流成分剔除单元的调试 | 第74-76页 |
·反馈时序的调整 | 第76-78页 |
·单束团下反馈相位的初步调试实验 | 第78-80页 |
·多束团情况下反馈相位和功率的调试 | 第80-83页 |
·单束团情况下横向耦合系数与流强的关系 | 第83页 |
·HLS注入时耦合束团不稳定性测量和分析 | 第83-90页 |
·单束团状态下耦合束团振荡模式 | 第84页 |
·反馈调试时耦合束团振荡模式测量 | 第84-90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0-92页 |
·逐圈测量系统的集成和应用 | 第90页 |
·反馈系统的改进 | 第90页 |
·基于逐圈测量和逐束团反馈的实验 | 第90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附录A 逐圈测量和分析程序 | 第94-96页 |
1.数字锁相检测计算阻尼时间Matlab代码 | 第94页 |
2.NAFF算法的Matlab仿真程序 | 第94-95页 |
3.反馈开-关-开时束流的Tune值变化图 | 第95-96页 |
附录B 耦合束团不稳定性连续跟踪 | 第96-105页 |
1.AcqirisRun 2009-03-10T13-32-48反馈关 | 第96-100页 |
2.AcqirisRun 2009-03-10T13-30-53反馈开 | 第100-105页 |
附录C 基于Matlab的Bunch-by-Bunch处理程序 | 第105-109页 |
1.设置全局变量param.m | 第105页 |
2.DC440数据读取readfile.m | 第105页 |
3.计算平均工作点findfs.m | 第105页 |
4.使用fir高通滤波器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filtebunchesfir.m | 第105-106页 |
5.使用窄带滤波对数据进行处理filtebunches.m | 第106页 |
6.对滤波后的数据,进行模式计算modes.m | 第106页 |
7.重新封装的适用于反馈处理的3D绘图函数waterplotl.m | 第106-107页 |
8.绘制耦合模式3D图形,并存盘plotmod.m | 第107-108页 |
9.计算指定模式的阻尼时间Moddampingtime.m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0-112页 |
文中附图索引 | 第112-115页 |
文中附表索引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