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实践与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国际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经历的几个阶段 | 第12-13页 |
| ·我国体育领域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 | 第13-16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7页 |
| ·课件编制法 | 第17-18页 |
| ·教学实验法 | 第18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8-19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9页 |
|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19-46页 |
| ·网络课件开发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网络多媒体课件相关定义 | 第19页 |
| ·网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 ·素质教育理念 | 第19-20页 |
| ·教育心理学理论 | 第20-21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 ·发现学习理论 | 第21页 |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 ·排球理论课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开发制作 | 第21-33页 |
| ·排球网络课件设计理念与指导思想 | 第21-23页 |
| ·教育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合理融合 | 第22页 |
| ·体现“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思想 | 第22-23页 |
| ·教学内容的设计 | 第23-24页 |
| ·前期分析 | 第24页 |
| ·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24-25页 |
| ·网络课件素材的收集 | 第25-26页 |
| ·网络课件的制作与合成 | 第26-33页 |
| ·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26页 |
| ·教学内容的组织 | 第26-27页 |
| ·教学资源呈现形式 | 第27页 |
| ·制作网络课件 | 第27-33页 |
| ·规划和创建教学站点 | 第27-28页 |
| ·在所建站点下新建网页和文件夹 | 第28页 |
| ·制作网页首页及相应网页 | 第28-31页 |
| ·网络课件的合成 | 第31页 |
| ·课件测试与发布 | 第31-32页 |
| ·网络课件操作流程 | 第32-33页 |
| ·网络课件的教学实验研究 | 第33-35页 |
|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 ·实验对象 | 第33页 |
| ·实验测试项目的确定 | 第33-34页 |
| ·实验条件的控制 | 第34-35页 |
| ·实验时间 | 第34页 |
| ·实验内容 | 第34页 |
| ·实验课时分配 | 第34-35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35页 |
| ·实验结果测试 | 第3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基本技术理论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 ·实验班实验前学生学习基础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 ·实验班实验后师生对本网络课件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教师对本课件的使用评价 | 第38页 |
| ·学生对本课件的使用评价 | 第38-41页 |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 ·网络多媒体课件用于理论教学对学生掌握排球知识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学生拥有排球理论知识的水平现状 | 第41页 |
| ·采用网络课件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排球理论知识的水平 | 第41-42页 |
| ·使用网络多媒体课件提高了学生对排球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 第42-43页 |
| ·课件的整体设计符合教育技术发展要求 | 第43页 |
| ·丰富了教材内容 | 第43-44页 |
| ·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互动性 | 第44页 |
| ·使排球理论知识的呈现更形象化、直观化 | 第44-45页 |
|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课内外学习一体化 | 第45-46页 |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建议 | 第46-48页 |
| 5 注释 | 第48-49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7 附录 | 第51-54页 |
| 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
| 9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