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扬琴艺术探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绪论 | 第11-13页 |
| 1. 新中国扬琴的发展 | 第13-18页 |
| ·扬琴发展的改良期 | 第13-15页 |
| ·近代扬琴的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 ·新中国扬琴的改良 | 第14-15页 |
| ·扬琴发展的繁荣期 | 第15-18页 |
| 2. 新中国扬琴艺术流派的特征 | 第18-38页 |
| ·各艺术流派的形成过程 | 第18-26页 |
| ·广东音乐扬琴 | 第18-21页 |
| ·江南丝竹扬琴 | 第21-23页 |
| ·四川扬琴 | 第23-25页 |
| ·东北扬琴 | 第25-26页 |
| ·各艺术流派的艺术特征 | 第26-34页 |
| ·演奏工具、传统竹法 | 第26-28页 |
| ·演奏形式 | 第28-31页 |
| ·演奏特征 | 第31-34页 |
| ·各流派代表人物及其突出贡献 | 第34-38页 |
| ·严老烈、丘鹤俦、吕文成 | 第34-35页 |
| ·任悔初、张志翔、项祖华 | 第35-36页 |
| ·李联升、李德才 | 第36页 |
| ·赵殿学、王沂甫、宿英 | 第36-38页 |
| 3. 新中国扬琴艺术的成就 | 第38-49页 |
| ·形制的改良 | 第38-43页 |
| ·形制改良的历程 | 第38-41页 |
| ·扬琴改良大师 | 第41-42页 |
| ·形制改良的意义 | 第42-43页 |
| ·作品的创新 | 第43-45页 |
| ·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 | 第43-44页 |
| ·创新领域的新气象 | 第44-45页 |
| ·技艺的提高 | 第45-49页 |
| ·演奏技艺的分类 | 第46-47页 |
| ·新的演奏技巧的出现 | 第47-49页 |
| 4. 新中国扬琴艺术展望 | 第49-59页 |
| ·形制改良的展望 | 第49-51页 |
| ·采取中外结合的改良措施 | 第49-50页 |
| ·完善音响效果的辅助性改革 | 第50-51页 |
| ·曲式题材类型多样化 | 第51-52页 |
| ·深入采风,创作具有各个民族特色的扬琴乐曲 | 第51-52页 |
| ·创作通俗扬琴音乐作品 | 第52页 |
| ·曲式结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 第52页 |
| ·表演形式灵活新颖 | 第52-53页 |
| ·改革教育模式,加强理论研究 | 第53-56页 |
| ·专业教育 | 第54页 |
| ·非专业教育 | 第54-55页 |
| ·理论研究 | 第55-56页 |
| ·广泛交流与世界其他扬琴体系对话 | 第56-59页 |
| ·对内广泛交流 | 第56-57页 |
| ·对外与世界其他扬琴体系对话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