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第一节 黑盖木层孔菌的生长特性 | 第15-28页 |
一、黑盖木层孔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 | 第15-18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主要仪器 | 第15页 |
·菌种 | 第15页 |
·药品 | 第15页 |
·培养基 | 第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5-16页 |
·斜面培养基的制备 | 第15-16页 |
·平面培养基的制备 | 第16页 |
·液体培养基的制备 | 第16页 |
·菌种的分离纯化 | 第16页 |
·菌种的液体培养 | 第16页 |
·菌种的鉴定 | 第1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6-17页 |
·分离菌株的菌落特征 | 第16-17页 |
·液体发酵菌丝形态特征 | 第17页 |
·菌丝体显微结构观察 | 第17页 |
·鉴定结果 | 第17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17-18页 |
二、黑盖木层孔菌固体培养基的优化 | 第18-2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基础培养基 | 第18-19页 |
·碳源配方 | 第19页 |
·氮源配方 | 第19页 |
·氮源培养物配方 | 第19页 |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 第1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不同碳源对黑盖木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不同氮源对黑盖木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0-21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21-23页 |
三、黑盖木层孔菌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23-28页 |
(一) 菌株液体培养基碳氮源的选择 | 第23-2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实验法方 | 第23页 |
·基础培养基 | 第23页 |
·碳源配方 | 第23页 |
·氮源配方 | 第23页 |
·氮源培养物配方 | 第23页 |
·测量菌丝干重 | 第23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4页 |
(二) 液体培养基组成的正交实验 | 第24-2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培养基组成 | 第24-25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2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三) 其他条件对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26-27页 |
1、发酵液初始pH 值对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26页 |
2、摇床转速对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26页 |
3、不同接种量对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26-27页 |
(四) 讨论与结论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黑盖木层孔菌胞外酶活性 | 第28-3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材料 | 第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菌种 | 第28页 |
·药品 | 第28页 |
·培养基制备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30页 |
·试剂制备 | 第28-29页 |
·液体培养 | 第29页 |
·样品制备 | 第29页 |
·酶活力测定 | 第29-3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发酵液中淀粉酶、愈创木酚酶、漆酶、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 第30-32页 |
·发酵液中pH 值的变化 | 第32页 |
·发酵液中蛋白质及还原糖的含量变化 | 第32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胞外酶种类的确定 | 第32-33页 |
·发酵液pH 值的变化 | 第33页 |
·发酵液胞外酶活性测定时间的控制 | 第33页 |
·发酵液胞外酶活性测定取样方法的确定 | 第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