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 第14-16页 |
·量化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实证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述评及给本文的启示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难点及尝试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2章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 | 第23-34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内涵 | 第23-26页 |
·从旅游环境容量到旅游环境承载力 | 第23-24页 |
·从旅游环境承载力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 第24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内涵 | 第24-26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 第26-27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7-30页 |
·承载力理论 | 第27-28页 |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生态旅游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 第29-30页 |
·旅游环境系统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体系 | 第30-33页 |
·环境系统 | 第30页 |
·生态旅游环境系统 | 第30-31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体系 | 第31-32页 |
·生态旅游环境系统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 第32-33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第3章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 | 第34-48页 |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第34-36页 |
·地理位置 | 第34页 |
·气候水文 | 第34-35页 |
·森林植被 | 第35-36页 |
·生物资源 | 第36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6-41页 |
·行政区划 | 第36页 |
·人口概况 | 第36-37页 |
·民族风情 | 第37-38页 |
·历史文化 | 第38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8-40页 |
·环境保护 | 第40-41页 |
·旅游资源优势 | 第41-42页 |
·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2-48页 |
·黔东南州旅游经济现状 | 第43-44页 |
·旅游景区建设 | 第44-45页 |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第45-46页 |
·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6-48页 |
第4章 黔东南州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8-59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总体思路 | 第48-49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流程 | 第49-51页 |
·指标选择方法 | 第51-52页 |
·指标选择原则 | 第52-53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 第53-59页 |
第5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物元分析法及评价准则 | 第59-68页 |
·物元分析方法 | 第59-64页 |
·基本理论 | 第60-61页 |
·基本方法 | 第61-64页 |
·物元分析法的评价准则 | 第64-67页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67-68页 |
第6章 黔东南旅游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 第68-83页 |
·黔东南州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程序 | 第68页 |
·评价旅游区的选取 | 第68-69页 |
·黔东南州旅游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量 | 第69-71页 |
·黔东南州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71-77页 |
·黔东南州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1-76页 |
·黔东南州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 第76-77页 |
·黔东南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第77-83页 |
·主要问题 | 第77-78页 |
·基本对策 | 第78-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附录 | 第92-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