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辞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21页 |
引言 | 第21-26页 |
第一章《简·爱》及其在英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 第26-39页 |
·《简·爱》创作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文学特色 | 第26-33页 |
·夏洛蒂·勃朗特生平 | 第26-28页 |
·《简·爱》的创作背景 | 第28-30页 |
·《简·爱》的故事梗概 | 第30-31页 |
·《简·爱》的文学特色 | 第31-33页 |
·《简·爱》在英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 第33-39页 |
·《简·爱》问世之初 | 第33-34页 |
·经典地位的确立 | 第34-36页 |
·永不衰退的魅力 | 第36-39页 |
第二章《简·爱》在20世纪中国的翻译历程及主要译本分析 | 第39-57页 |
·译程概述 | 第39-40页 |
·译例分析 | 第40-53页 |
·伍光建译本的翻译方法和风格分析 | 第40-44页 |
·李霁野译本的翻译方法和风格分析 | 第44-47页 |
·祝庆英译本的翻译方法和风格分析 | 第47-51页 |
·黄源深译本的翻译方法和风格分析 | 第51-53页 |
·译作综评 | 第53-57页 |
·不同译作所呈现的原作形象 | 第54页 |
·不同译作所呈现的简·爱人物形象 | 第54-55页 |
·不同译作呈现不同(人物)形象的主要因素概述 | 第55-57页 |
第三章《简·爱》在中国的经典建构之路及其影响因素 | 第57-77页 |
·"经典"的一般定义与范畴 | 第57-59页 |
·《简·爱》汉译在我国的经典建构之路 | 第59-71页 |
·30、40年代中国对《简·爱》的评价和接受 | 第59-61页 |
·50、60、70年代中国对《简·爱》的评价和接受 | 第61-67页 |
·80、90年代中国对《简·爱》的评价和接受 | 第67-71页 |
·《简·爱》汉译经典建构因素探究 | 第71-75页 |
·时代的需要 | 第71-72页 |
·翻译的作用 | 第72-74页 |
·其他因素简述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文学翻译在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中的作用 | 第77-108页 |
·相关理论 | 第77-83页 |
·翻译风格 | 第77-80页 |
·翻译策略 | 第80-83页 |
·直译与意译 | 第80-81页 |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第81-82页 |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 第82-83页 |
·翻译的传媒作用 | 第83页 |
·文学翻译的特点 | 第83-85页 |
·翻译在译作经典建构中的相关因素 | 第85-104页 |
·译者的因素 | 第85-93页 |
·译者的翻译动机 | 第86-87页 |
·译者的能力条件 | 第87-89页 |
·译者的风格策略 | 第89-90页 |
·译者的时代特征 | 第90页 |
·译者的作品解说 | 第90-91页 |
·译者的身份地位 | 第91-93页 |
·译论的因素 | 第93-95页 |
·翻译实践与理论 | 第93页 |
·也谈翻译标准问题 | 第93-94页 |
·"达意"、"传情"的要求 | 第94-95页 |
·译作的因素 | 第95-101页 |
·"达意"是翻译的基本要求 | 第95-97页 |
·"传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 | 第97页 |
·翻译的具体处理方法 | 第97-101页 |
·一般的翻译方法 | 第97-99页 |
·灵活处理的方法 | 第99-101页 |
·译评的因素 | 第101-102页 |
·翻译的其他现象的因素 | 第102-104页 |
·巧合的初译 | 第102页 |
·初译与重译 | 第102页 |
·首译与复译 | 第102-103页 |
·"直译"与转译 | 第103页 |
·独译与合译 | 第103-104页 |
·节译与全译 | 第104页 |
·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之翻译因素综述 | 第104-108页 |
第五章 翻译以外因素对经典建构的影响及"经典"后的工作 | 第108-122页 |
·翻译以外其它因素对"经典"建构的作用 | 第108-115页 |
·社会的需要 | 第108-111页 |
·评论的导向 | 第111-112页 |
·读者的共鸣 | 第112页 |
·学校的推广 | 第112-113页 |
·出版社的支持 | 第113-114页 |
·译协的督导 | 第114-115页 |
·"经典"后的工作 | 第115-121页 |
·推广经典的意义 | 第115-116页 |
·重读经典的益处 | 第116页 |
·节译本与简写本的双重性作用 | 第116-117页 |
·复译的双重性作用及滥译的危害 | 第117-119页 |
·经典作品导读的重要性 | 第119-121页 |
·引荐优秀译作 | 第119-120页 |
·介绍异域文化 | 第120页 |
·推广文学理论 | 第120页 |
·提倡百家争鸣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22-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