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骨伤科论文--现代医学骨伤科疾病论文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

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学术流派与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第11-13页
 一、关于流派第11页
 二、学术流派与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第11-13页
第二章 中医骨伤科起源与发展第13-20页
 一、骨伤科的萌芽(远古-公元前476 年)第13页
 二、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公元前476-公元220 年)第13-14页
 三、中医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公元220-960 年)第14-15页
 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公元960-1368)第15-16页
 五、中医骨伤科的兴盛(公元1368-1840)第16-17页
 六、中医骨伤科的新发展(1949-)第17-20页
第三章 古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第20-31页
 一、对中医骨伤科流派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医家第20-24页
  (一) 蔺道人第20-22页
   1. 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第20-21页
   2. 治伤重内外用药第21页
   3. 治伤经验第21-22页
  (二) 薛己第22-24页
   1. 强调整体观点第22-23页
   2. 以气血立论,强调元气、脾胃、肝肾作用第23页
   3. 肿痛辨证论治特色第23页
   4. 治伤经验第23-24页
 二、少林伤科学术流派第24-28页
  (一) 诊断辨伤特点第24-25页
  (二) 正骨治伤特点第25-26页
  (三) 药物治疗特点第26-28页
 三、道家(武当)伤科学术流派第28-31页
  (一) 道家伤科的学术思想第28-29页
  (二) 道家伤科外治疗法第29页
  (三) 炼丹术第29页
  (四) 点穴疗法第29-30页
  (五) 中药内治法第30-31页
第四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概述第31-42页
 一、北方流派第31-35页
  (一) 河南第31页
  (二) 天津第31页
  (三) 北京第31-32页
  (四) 吉林第32-33页
  (五) 辽宁第33页
  (六) 黑龙江第33-34页
  (七) 河北第34页
  (八) 山东第34-35页
 二、南方流派第35-42页
  (一) 上海第35-37页
  (二) 广东第37-39页
  (三) 闽南三老第39页
  (四) 蜀中三杰第39-40页
  (五) 湖北李氏伤科第40-41页
  (六) 江西程氏伤科第41-42页
第五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主要流派第42-113页
 一、河南郭氏正骨流派第42-49页
 二、上海石氏伤科流派第49-57页
 三、上海魏氏伤科流派第57-62页
 四、上海王氏伤科流派第62-68页
 五、广东李氏伤科流派第68-72页
 六、哈尔滨陈氏正骨流派第72-76页
 七、福建林氏正骨流派第76-86页
 八、江西程氏伤科流派第86-89页
 九、四川杜氏正骨流派第89-92页
 十、天津苏氏正骨流派第92-94页
 十一、北京刘氏正骨流派第94-100页
 十二、北京罗氏正骨流派第100-107页
 十三、山东梁氏正骨流派第107-113页
第六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比较第113-120页
 一、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共同点第113-115页
  (一) 整体观念,气血并重第113-114页
  (二) 骨折损伤,三期辨证第114页
  (三) 筋骨并重,内外兼顾第114-115页
  (四) 动静结合,重视练功第115页
 二、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不同学术特色第115-120页
  (一) 融合薛己、少林学派为一体——河南郭氏、北京罗氏第115-116页
  (二) 取法少林,习武治伤——上海王氏、四川杜氏、福建林氏、广东李氏第116-117页
  (三) 源于皇家,精武治伤——北京刘氏第117页
  (四) 十三科一理贯之——上海石氏第117-118页
  (五) 注重手法,中西合璧——上海魏氏、天津苏氏第118页
  (六) 源于武当,精武疗伤——江西程氏第118-119页
  (七) 祖传手法,特色固定——哈尔滨陈氏第119页
  (八) 学宗薛己,平和治伤——山东梁氏第119-120页
第七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方药证治特点第120-132页
 一、中医骨伤科方药的历史衍变第120-123页
  (一) 从对症用药到组方论治第120页
  (二) 创伤内外用药的进步第120-121页
  (三) 蔺氏七步治伤方药的形成第121-122页
  (四) 创伤三大治则的确立第122页
  (五) 创伤分阶段用药的确立第122-123页
 二、中医骨伤科流派遣方用药思想第123-125页
  (一) 骨伤初期方药第124页
  (二) 骨伤中期方药第124-125页
  (三) 骨伤后期方药第125页
 三、中医骨伤科流派用药的统计学分析第125-132页
第八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应用的规律性研究第132-144页
 一、中医骨伤科手法的形成与演变第132-136页
  (一) 源起与应用第132-133页
  (二) 兴起与成形第133-134页
  (三) 丰富与兴盛第134-135页
  (四) 继承与发扬第135-136页
 二、古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分析第136-138页
 三、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分析第138-142页
  (一) 正骨手法及其衍化第138-141页
  (二) 理筋手法及其衍化第141-142页
 四、当代中医骨伤科手法力学研究第142-144页
结语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查新报告第151-159页
详细摘要第159-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滋补肾精法辨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文献研究
下一篇:脾胃学派及其在当代中医内科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