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氨氧化工艺特性与控制技术的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序言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目录 | 第14-18页 |
1. 引论 | 第18-46页 |
·水体氮素污染及其危害 | 第18-20页 |
·水体氮素污染源 | 第18-19页 |
·水体氮素污染危害 | 第19页 |
·我国水体氮素污染现状 | 第19-20页 |
·传统脱氮工艺及其原理 | 第20-23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20页 |
·生物法 | 第20-23页 |
·厌氧氨氧化工艺及其原理 | 第23-43页 |
·厌氧氨氧化原理 | 第24-29页 |
·厌氧氨氧化工艺 | 第29-43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43-46页 |
2. 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特性与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46-68页 |
·概述 | 第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试验废水 | 第46页 |
·试验装置 | 第46-47页 |
·接种污泥 | 第47-4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8页 |
·结果 | 第48-59页 |
·不同接种物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过程 | 第48-56页 |
·启动过程中反应器性能的失稳 | 第56-58页 |
·启动过程中失稳反应器性能的恢复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7页 |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过程特性 | 第59-62页 |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过程调控 | 第62-63页 |
·不同接种物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性能 | 第63-64页 |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性能失稳的原因分析 | 第64-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3. 常负荷厌氧氨氧化工艺特性与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68-92页 |
·概述 | 第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实验废水 | 第68-69页 |
·试验装置 | 第69页 |
·接种污泥 | 第69-70页 |
·试验方法 | 第70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0页 |
·DNA提取 | 第70页 |
·16S rRNA测序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70页 |
·结果 | 第70-86页 |
·以高基质浓度运行的反应器性能 | 第70-82页 |
·"低浓度高通量"运行模式 | 第82-86页 |
·讨论 | 第86-90页 |
·操作方式对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86-88页 |
·基质及其比例对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 | 第88-89页 |
·基质浓度对反应器内优势功能菌的影响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4. 高负荷厌氧氨氧化工艺特性与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92-116页 |
·概述 | 第9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模拟废水 | 第92页 |
·试验装置 | 第92页 |
·接种污泥 | 第92-93页 |
·试验方法 | 第9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93-94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94页 |
·结果 | 第94-111页 |
·高负荷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 第94-97页 |
·高效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性能 | 第97-103页 |
·高负荷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堆积方式 | 第103-111页 |
·讨论 | 第111-114页 |
·高负荷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特性 | 第111-112页 |
·高效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特性 | 第112-113页 |
·高负荷厌氧氨氧化工艺运行过程的控制 | 第113-114页 |
·小结 | 第114-116页 |
5. 厌氧氨氧化工艺运行障碍与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116-154页 |
·概述 | 第11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23页 |
·试验废水 | 第116-117页 |
·试验装置 | 第117-118页 |
·接种污泥 | 第1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18-121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21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121-122页 |
·批次试验 | 第122-123页 |
·结果 | 第123-145页 |
·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工艺性能的影响 | 第123-131页 |
·菌种流加式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有机含氨废水的性能 | 第131-137页 |
·毒物对厌氧氨氧化工艺性能的影响 | 第137-142页 |
·菌种流加式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有毒制药废水的性能 | 第142-145页 |
·讨论 | 第145-153页 |
·有机物导致厌氧氨氧化工艺障碍的机理 | 第145-148页 |
·毒物导致厌氧氨氧化工艺障碍的机理 | 第148-149页 |
·菌种流加式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原理及应用 | 第149-153页 |
·小结 | 第153-15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54-158页 |
·主要结论 | 第154-156页 |
·创新点 | 第156-15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4页 |
个人简历 | 第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74-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