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21页 |
一、选题背景、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四、相关概念阐述和界定 | 第14-21页 |
第一章 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 第21-39页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德育现状 | 第21-32页 |
一、初步发展时期——德育偏重政治功能的价值取向 | 第21-24页 |
二、曲折探索时期——德育出现失误、遭到破坏 | 第24-27页 |
三、恢复和全面发展时期——德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 | 第27-32页 |
第二节 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现状 | 第32-39页 |
一、探索期——改革德育课程、培养国家意识 | 第32-34页 |
二、调整期——捍卫亚洲价值观、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 | 第34-36页 |
三、发展期——实施共同价值观教育 | 第36-37页 |
四、成熟期——推行国民教育 | 第37-39页 |
第二章 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和分析 | 第39-63页 |
第一节 德育目标的比较 | 第39-46页 |
一、中新当代大学德育目标 | 第39-42页 |
二、中新当代大学德育目标的共性和差异 | 第42-46页 |
第二节 德育内容的比较 | 第46-53页 |
一、中新当代大学德育内容 | 第46-50页 |
二、中新当代大学德育内容的共性和差异 | 第50-53页 |
第三节 德育方法的比较 | 第53-57页 |
一、中新当代大学德育方法 | 第53-55页 |
二、中新当代大学德育方法的共性和差异 | 第55-57页 |
第四节 德育途径的比较 | 第57-63页 |
一、中新当代大学德育途径 | 第57-60页 |
二、中新当代大学德育途径的共性与差异 | 第60-63页 |
第三章 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对中国大学德育的启示 | 第63-80页 |
第一节 继续发扬——基于共性分析的启示 | 第63-66页 |
一、毫不动摇的坚持德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德育工作 | 第63-64页 |
二、高度重视德育的育人功能、把德育工作放在大学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 | 第64页 |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吸收世界文明成果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借鉴与创新——基于差异比较的启示 | 第66-80页 |
一、将儒家传统思想和现代社会有机结合、实现儒家传统思想的现代化 | 第66-67页 |
二、借鉴新加坡"多元一体"的德育模式、创新中国大学德育理论体系 | 第67-70页 |
三、更加注重隐性教育、加强大学德育的渗透力度 | 第70-72页 |
四、重视大学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 第72-73页 |
五、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德育合力、创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 | 第73-75页 |
六、德法并举、倡导道德教化与法制约束相结合 | 第75-77页 |
七、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重视心理辅导的德育功能 | 第77-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后记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