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荧光假单胞菌7-14生物膜突变株的筛选及tatC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9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9-31页
 第一章 荧光假单胞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第10-20页
  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拮抗微生物第10-12页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第10页
   ·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拮抗微生物种类第10-12页
  2 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防机制第12-20页
   ·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类属性第12页
   ·竞争作用第12-13页
   ·抗生作用第13-18页
   ·诱导抗性第18-20页
 第二章 生物膜及双精氨酸蛋白运输系统的研究进展第20-31页
  1 生物膜的研究进展第20-25页
   ·什么是生物膜第20页
   ·生物膜的组成及形成过程第20-21页
   ·生物膜与定殖第21-22页
   ·生物膜形成的相关因素第22-25页
  2 双精氨酸蛋白质运输系统的研究进展第25-31页
   ·Tat转运系统的组成和遗传学特性第25-27页
   ·Tat系统信号肽第27-28页
   ·Tat系统的底物蛋白质第28-29页
   ·Tat系统的功能第29-31页
下篇 研究内容第31-72页
 第一章 荧光假单胞菌7-14突变体文库的建立及生物膜形成突变株的筛选第32-54页
  1 试验材料第33-35页
   ·供试菌株和质粒第33页
   ·培养基第33-34页
   ·菌株的培养条件第34页
   ·引物第34-35页
   ·引物合成与序列测定第35页
   ·酶、抗生素及其它化学试剂第35页
  2 试验方法第35-46页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5-36页
   ·质粒DNA的提取第36-37页
   ·DNA凝胶电泳及DNA片段浓度、大小测算第37页
   ·PCR扩增、DNA酶切、连接、回收纯化和TA克隆第37-38页
   ·质粒DNA的转化第38-40页
   ·地高辛标记探针Southern杂交试验第40-42页
   ·Pf7-14转座子插入文库的构建及验证第42-43页
   ·Pf7-14生物膜形成突变株的筛选和测定第43-44页
   ·Pf7-14生物膜形成突变株中转座子拷贝数的验证第44页
   ·生物膜形成突变株4B5和25C11转座子插入位点的鉴定第44-45页
   ·序列分析第45页
   ·突变体4B5和25C11转座子插入位点基因的克隆第45页
   ·菌体在油菜叶片上的分布情况第45-46页
  3 结果第46-52页
   ·Pf7-14转座子插入文库的构建及验证第46-47页
   ·Pf7-14生物膜突变株25C11、4B5的获得第47页
   ·mariner转座子的拷贝数鉴定第47-48页
   ·转座子在菌株25C11和4B5中的插入位点鉴定第48-50页
   ·Pf7-14 mmct基因、lipB基因的克隆第50-52页
   ·Pf7-14、25C11和4B5在油菜叶片上的分布情况第52页
  4 讨论第52-54页
 第二章 Pf7-14 tatC基因的克隆、突变及功能初析第54-72页
  1 试验材料第55-57页
   ·试验菌株、质粒第55页
   ·培养基配制第55-56页
   ·菌株的培养条件第56页
   ·引物第56-57页
   ·引物合成和序列测定第57页
   ·酶、抗生素及化学试剂第57页
  2 试验方法第57-61页
   ·细菌基因组DNA、质粒的提取和质粒DNA的转化第57页
   ·DNA凝胶电泳及DNA片段浓度、大小测算第57页
   ·PCR扩增、DNA酶切、连接、回收纯化和TA克隆第57页
   ·序列分析第57页
   ·tatC基因(795bp)的克隆第57-58页
   ·Pf7-14 tatC突变株的构建及验证第58页
   ·互补菌株CPTATC的构建及验证第58-59页
   ·生长速率测定第59页
   ·蛋白酶的检测第59-60页
   ·嗜铁素产量的检测第60页
   ·生物膜测定第60页
   ·游动性检测第60页
   ·细胞形态观察第60页
   ·对病原真菌的平板拮抗试验第60-61页
  3 结果第61-69页
   ·Pf7-14 tatC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61-62页
   ·Pf7-14 tatC基因突变株的构建第62-64页
   ·互补菌株CPTATC的构建及验证第64-65页
   ·tatC基因的突变不影响Pf7-14正常生长第65-66页
   ·tatC基因的突变影响了胞外蛋白酶和嗜铁素的产生第66页
   ·tatC基因的突变降低了生物膜的形成第66-67页
   ·tatC基因的突变降低了菌体的游动性第67-68页
   ·tatC基因的突变没有改变细胞形态第68-69页
   ·tatC基因突变不影响Pf-7-14对主要病原真菌的拮抗能力第69页
  4 讨论第69-72页
附录第72-82页
参考文献第82-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及感病生育期的研究
下一篇:斑痣悬茧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搜寻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