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及感病生育期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6页 |
第一章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 RBSDV分类地位、基本特征 | 第10-11页 |
2 病害症状 | 第11-12页 |
3 寄主范围及流行规律 | 第12页 |
4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综合防治 | 第12-14页 |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 第12-13页 |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治 | 第13-14页 |
5 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的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征 | 第14页 |
·灰飞虱的传毒特征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抗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资源的筛选 | 第16页 |
2 水稻品种抗病性与抗虫性之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3 水稻抗黑条矮缩病遗传规律分析 | 第17-18页 |
4 水稻抗黑条矮缩病的鉴定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植物病毒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1 植物病毒病病原鉴定方法 | 第20-22页 |
·生物学方法 | 第20页 |
·血清学方法 | 第20-21页 |
·电镜技术 | 第21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1-22页 |
2 植物病毒病病原保存方法 | 第22-23页 |
3 昆虫介体传染病毒方法 | 第23-26页 |
·昆虫介体从毒源植物饲毒接种 | 第23页 |
·昆虫介体薄膜饲毒及针注饲毒 | 第23-2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6-49页 |
第一章 水稻抗黑条矮缩病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27-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供试品种 | 第27页 |
·接种体制备 | 第27-29页 |
·水稻抗黑条矮缩病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循回时间对抗性鉴定的影响 | 第30-31页 |
·有效接种强度对抗性鉴定的影响 | 第31-32页 |
·水稻接种龄期对抗性鉴定的影响 | 第32-33页 |
·接种时间对抗性鉴定的影响 | 第33页 |
·最佳接种条件下对水稻品种抗性鉴定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第二章 灰飞虱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方法的研究 | 第37-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病毒来源 | 第37页 |
·传毒介体的筛选 | 第37页 |
·传毒介体的获毒 | 第37-38页 |
·传毒介体的传毒 | 第38页 |
·传毒介体中RBSDV的检测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小麦病株的筛选 | 第38页 |
·传毒介体获毒能力 | 第38-39页 |
·传毒介体传毒能力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感病生育期研究 | 第43-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供试品种 | 第43页 |
·病毒来源 | 第43页 |
·传毒介体的筛选 | 第43页 |
·饲毒实验 | 第43页 |
·传毒实验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小麦病株的筛选和接种体制备 | 第44-45页 |
·水稻不同生育期对RBSDV感病性分析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全文总结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